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沪深股市的保证金余额以平均每年三分之一的速度下降,从最高峰的2万多亿元,下降到2010年末的1.3万亿元,再下降到目前的7000多亿元。
在不同阶段,下降主因各不相同。
2009年下半年是实体经济好转,曾因经济不振而到股市中来滚一滚的企业资金大规模撤离,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期间基本上只有从股市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去的资金,没有从实体经济流入到股市中来的钱。这是一种健康回流,虽然它导致行情终结,使3478点成为1664以来的最高点。
资金在向实体经济回流的同时,沪深股市进入扩容高峰,后者逐渐成为保证金余额急剧下降的主因。两大因素加上各种大小非减持,使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二季度末,短短一年间,股票保证金余额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成为2010年4月3181点到2010年7月2319点暴跌的主因。
2010年三季度,因经济增长重新放缓,部分实体资金重新流入股市,只是与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比,规模小了很多。但接踵而至的是宏观经济形势突然严峻起来。由于2009年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力争把贷款放出去成为银行的首要任务,因此,许多原来借不到、不敢借的钱借了,没能力上的项目上了,不该扩大的规模也扩了。就在这些项目尚未完成或尚未获得效益,尚需新的贷款支撑时,突然遭遇宏观紧缩。旧债急需要还,新债已难借到,新项目只投了一半,老业务大幅萎缩,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
一切抉择都离不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说,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企业面临的主要是经营困难,在“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支配下,许多企业资金选择了股市,并在实体经济好转后重新选择了实业。那么,到2011年,他们遇到的已不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赚赔事小,生死事大,大量资金因修复自己或亲朋好友的资产负债表需要而纷纷撤离,减持的压力快速增加,股市遭遇了一轮更加彻底的撤资潮。撤资、扩容、减持三碰头,成为3186点暴跌,以及3067点再度大幅下跌的主因。
经过两轮撤资潮,保证金余额降到1万亿元后。近两个多月沪深股市又迎来第三次撤资潮。这次撤资的主体已不再是实体资金,而是深感股票投资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股市的发展战略深感疑虑,看破股市红尘而告别的投资者,他们中很多人曾对股市情有独钟,甚至是铁杆股民,而且以中大户为主。沪深股市的保证金余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经过三个主要下降波段,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谷,保证金余额相对流通市值比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股市调整从本质上说有两个结果。一是价值调整,经过下跌后,股价变得便宜,估值有了吸引力;二是供求调整,同样数量的股票,价格越低,市值越少,需要的资金量也越少。而近几个月来,我们每每可以看到一个利好就可让欧美股市拉出一根长阳,而沪深股市却只是象征性地高开一下,表示我知道了,但高开之后立刻低走。原因就是欧美股市下跌只与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有关,股价下跌,市值减少,保证金余额却未必减少。而沪深股市在资金方面是上有抽水机,下有泄水孔。
供给方面在不断增加:2009年3478点时,A股流通市值为11.91万亿元;同年11月3361点时,增加到14.82万亿元;去年4月3067点时,增加到21.56万亿元。从3067点到2132点,指数下跌30.48%;若流通市值也同比例下降,应为15万亿元,而2132点时的流通市值却为16万亿元,扣除股价下跌因素,净增了1万亿元。
俗话说事不过三,凡事经过三次相同经历后,就进入了最后阶段。从这个角度说,持续的撤资浪潮显然已进入了最后一波。但是,1994年,就是因供求关系和投资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起的投资人翻箱倒柜抛股离场的撤资潮,让沪深股市的市盈率跌到10倍(目前是13倍)。
由于市场维持强势平衡的资金缺口多达4000亿元,因此,在供求和预期上能否有大的改善,成为弱平衡状态能否维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