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欣赏了本乐季上交室内乐的第15场,主题是“二十世纪音乐巨人”。由小提琴演奏家竺玟佳、武奥列,中提琴演奏家俞海锋,大提琴演奏家周润青,低音提琴演奏家芦泽春奈,长笛演奏家巴尔托洛梅奥·奥迪西奥,单簧管演奏家戴乐,大管演奏家陈定远,圆号演奏家彼得.所罗门和钢琴演奏家王逸佳共同带来了一场二十世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首先听到的是卡尔·尼尔森到《徒劳小夜曲》。尼尔森的音乐带着鲜明的特色,很有戏剧感。乐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但富有生气的快板,第二乐章稍慢的柔板和第三乐章进行曲速度。音乐在轻松,幽默之中还有些淡淡的遗憾。
接着我们听到了普朗克的《长笛与钢琴奏鸣曲,FP 164 》。普朗克也被称为法国的舒伯特,他的作品很多,而且都旋律非常抒情。这首作品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忧郁的快板,随着旋律优美地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惆怅落寞的身影,第二乐章坎蒂列那(抒情曲),音乐带着一些诙谐与幽默,第三乐章快乐的急板,轻松活泼的音乐让人心情愉快。
上半场最后一首听到的是雅纳切克的 《小协奏曲》。第一次知道雅纳切克是在一本他的传记作品中。书中有他写给音乐缪斯的许多信件。后来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读到他的音乐很好奇,就找了一些听,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几年经常有机会在音乐会现场听他的作品,感受完全不同。这首乐曲的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第二乐章更快,第三乐章活跃地,第四乐章快板 。音乐逐层递进,就像是用音符写的一首诗,充满了浪漫的激情。
下半场原先安排了两首科普兰的挽歌作品。 长笛演奏家巴尔托洛梅奥·奥迪西奥用他不太流利的中文跟大家解释他们在排练时感觉这样的安排太沉重,所以只演了第一首挽歌《纪念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最后一首是艾尔诺·多赫纳尼的《六重奏》。这位作曲家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听到,音乐在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中展开。 第二乐章的间奏曲是一个柔板。第三乐章有感情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在活泼诙谐的快板中,音乐走向高潮。音乐色彩很丰富,有场景感。
这周听了两场现代作品,感觉越靠近现代的作品,音乐的情绪节奏就是有点快。现代人真的回不到从前慢的日子,也许只有通过那些有着岁月沉淀的音乐可以稍稍抽离一下。当然时代进步是无可取代的潮流,将来如果ai盛行,不知道音乐又会走向何方?但就目前的欣赏感官而言,还是更喜欢让人愉悦舒服的曲子。音乐毕竟是用来享受的,太先锋的作品中总有些不符合传统审美的反叛,尖锐和刺耳,还是留待专业人士去研究吧。目前自己作为乐迷的喜好还是很俗气的,好听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