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老师公开课
清代的时候,有学者结合温庭筠的生平,对有学者《菩萨蛮》得出了结论--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意。有同学会说--温庭筠也太敢写、太会写,借助女子晨起时一系列的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仕途之感。这个传统是由他所首创的么?不是,先秦文学就有屈原这么做了。屈原在《楚辞》当中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不被君主赏识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美好的品德,不仅延续自己对美德的追求,并且借助外在之物,诸如各类奇芳异草来彰显自己美好纯洁的品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便是对此的高度概括。为什么这个传统能一直流传下去呢--因为世上郁郁不得志的有才志士可不止屈原一个人。
我们再回来看看这首小词--女子为何给人一种恹恹之感呢?没错,求而不得。这不正契合温庭筠士不为遇的生平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爱情诗歌是很深的政治色彩的--性别文化与君臣之道在诗、词当中得以借助微妙而精微的面貌展现出来。
古代,自董仲舒启人们都讲究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在个人,尤其是男子的情感维度上,他会对三纲当中的前两中有着特别而又那么不可直言的感触。
我们先来说古时候女子出嫁后最可能的处境--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怜春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剧那是数不胜数。男子就算不寻求成为达官显贵之流,纵使是从商,也会有琵琶女那样“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无奈。无论是经商致什,女子都是被动的一方,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分离。等待是熬人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女子从思妇变成怨妇,我们不得而知。又有多少女子因为种种原因落得个兰因絮果的结尾,也无人知晓。
女子不容易,男子也不逍遥快活。没有哪个年轻少年郎是没有一腔热血的,饱读儒书的学子都是祈求自己是那兼济天下的达者。可此时并非是有才华有能力便就可以的,你为人所识、为人所用才可能会有可能就一次的机会。我们很多的闺怨诗是士大夫所作,他们就像《离骚》当中的香草美人那样,有美好的品德却为人所诽谤,有出色的能力却不为君主所赏识。这样尴尬的处境会逼着他们去排解内心当中的喷满,可要是直言不讳,他们自觉不妥,干是乎,借助女子之口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的方式他们屡试不爽。司马相如心疼历史上的陈阿娇与否不好说,但他的的确确在《长门赋》当中借助“究年岁兮不敢忘”等语迂回含蓄的表达了他对君主青眼有加一幸的愿望。
志洁物芳之士终究无法逃脱时光如刀般的洗礼,很多时候他们终其一生也是落得有过“放下朱帘两不闻”而没有“常得君王带笑看”。无法实现自己志向的词人们,便在宴酣之乐当中,借助他人之口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