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给孩子的爱,哪些是溺爱,哪些才是有尺度有方法的理性的爱。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是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法国教育家卢梭
“明智的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使他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
需反思的点:这些爱都没有真正的滋养到孩子:
1、溺爱、无节制的爱。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喜欢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依赖别人,不愿自己创造,不尊重父母,自私自利,脾气暴躁。
2、过于严厉、焦虑的爱、无法满足的爱。
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者无论孩子怎么努力,妈妈看到的总是做的不足的地方。
3、讨债的爱
经常抱怨自己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孩子却不珍惜,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
如何去做:
1、给孩子心理预期,帮助他们接受困难。
这点我到是很有体会,在孩子2岁多,要去打预防针,孩子非常紧张的问我疼不疼,一旁的奶奶说一点儿都不疼,当然奶奶是好心,想要安慰孩子,但如果第一次孩子发现和他们想的不一样,之后都会十分抗拒。于是我就告诉她,会有一点点疼,如果你觉得害怕或者疼,你也可以哭出来。因为有了心理准备,那次打针孩子并没有哭,还告诉我就疼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了。之后每次打针,她也都没哭过。
2、精神富足,要多鼓励孩子,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实践,树立责任心。
“学会放手”说起来容易,有时却并不容易做到。在我的小时候,爸妈并没给我过多的干涉,学习上几乎也不过问,从小学开始,课外辅导书都是自己挑选,自己定计划每天做多少页,似乎也没有人去监督。那时听到隔壁邻居抱怨他家小孩,作文题都要他帮忙修改,有的甚至要他代笔写,小时候的我只觉得不能理解。
然而现在的小孩都在超前学习,怎么超前,都是家长来安排学习内容,孩子只是在被动的接受,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题,也没想过和校内学习的关系,所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不思考,只是完成任务,错题不会整理,作业只是应付。那如果不超前学习呢,进入班内的开始一定是落后的,数学题不会算,生字不会写,英语像天书,和别的小朋友差距大了,内心也会丧失信心。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家长明知道把孩子安排得事无巨细是不好的,但却难以放手。
所以最近的我也开始学着放手,接受孩子的本身,包括她的一些缺点,重在引导鼓励,而不是钉死在条条框框中,牢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