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二五】
孤甥陆建与香亭弟同受诗于余,而建早亡。余已梓《湄君集》行世矣。其弟忻,年未及冠而夭。咏《小沧浪》云:“十里横塘路,舡摇明月春。鸳鸯相识否?前度采莲人。”《春暮》云:“吟窗昼静独徘徊,绿上疏帘认翠苔。忽见飞花三两片,回风舞过小溪来。”《落花》云: “伤春无奈落花红,夹在《离骚》一卷中。葬汝自怜非玉匣,开书到底见春风。”
陆建(1730—1765),字湄君,号豫庭。钱塘人。诸生。袁枚外甥(袁枚二姐之子)。卒后,袁枚有《哭陆甥湄君》:“抱汝孩提看你婚,悠悠三十五年春。”著有《湄君诗集》(一名《粲花轩诗稿》)。
香亭,即袁树(1730—?),字豆村,号香亭。浙江钱塘人。袁枚叔父袁鸿(字健磐)字。袁枚从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肇庆知府。工诗画,精鉴别。有《红豆村人诗稿》。
陆忻(生卒年不详),袁枚外甥。能诗。早夭。
及冠,音jí guàn,亦称加冠,意思为指男子年满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小沧浪,指苏州拙政园中的小沧浪水阁。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了一个闲静的水院。从小沧浪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小沧浪”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按:所以认定此小沧浪为苏州而非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的小沧浪,是因为诗中有“十里横塘路”句。
横塘,原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塘乡,今苏州市虎丘区横塘街道。明置,属吴县。明崇祯《吴县志》卷2:横塘镇在“县西南十三里有横塘桥处。范成大有咏横塘诗”。清同治《苏州府志》卷29:“横塘镇去县西南三十里。有汛(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有横塘桥。”按:横塘亦是苏州京杭大运河与胥江交汇处的开阔水面的河名。
舡,音chuán,同“船”。《集韵》:“船,俗作舡。”《文选·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令江上相候,见舡到便来报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