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仍然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 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叛逆、厌学、厌世,甚至自杀等等问题,危害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家长、老师们感到焦虑无力。今天带来《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分享,希望对正在面临这些问题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们有所帮助。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逃学与厌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有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地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雪上加霜。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疲劳状态,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等现象。
2、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没有自理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如今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一次次向父母求助,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自己做错事了,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深感不安。
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大多数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小学生的父母急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学会放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长跑、短跑、滑板、书法、绘画等等。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翻看孩子的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了心理负担。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注:
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
1. 生理需求层次: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欲等。这些需求对生命的维持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满足,会导致生理上的不适和生存威胁。
2. 安全需求层次: 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稳定和保护的需求。这包括对基本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物质稳定和保障等的需求。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们才会将注意力转向对安全的追求。
3. 社交归属需求层次: 社交归属需求是指人们对爱与被爱、归属感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认同和接纳,并满足归属感和社交互动的需求。
4. 尊重需求层次: 尊重需求是指人们对自尊、尊重和认可的需求。包括对自我价值、尊严、自信和自尊心的需求,以及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认可的需求。满足了这些需求,人们能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 自我实现需求层次: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是个体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潜力的需求。它包括追求个人的目标、实现个人理想、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等。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关注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关于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不正常的人格,也被称为人格异常。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一般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身,部分在成年后得到缓解。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澄清,一般认为是基于遗传因素的环境有害因素。
1、反社会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忽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这种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对人漠不关心;容易生气,经常冲动;即使给别人带来痛苦,他们也很少感到内疚,缺乏内疚感;因此,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经常发生。虽然他们受到了反复的惩罚,但他们不容易吸取教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反社会人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年失去父母或离婚、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极端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成熟发展——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孩子被父母抛弃和忽视、父母从小缺乏生活和情感上的关爱和爱,是反社会人格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2、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怀疑和偏执。表现出一般的怀疑、不信任或怀疑他人的忠诚、过度警惕和防御;强烈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将周围事件解释为“阴谋”,有不符合现实的想法;过于自负,感觉正确,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敏感,无法理解他人,长期怨恨,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或沉迷于诉讼,人际关系不好。其行为特征往往表现为:极度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的思想和行为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别人得到成就或荣誉不是争吵,而是在背后说或公开抱怨和指责他人;自以为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习惯了失败和失败责任归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中,自以为是也很自卑,总是太多太多高地要求别人,但从不信任别人,觉得别人故意不好;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容易从个人感受出发,主观性和片面性;比如经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3、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缺乏温暖,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也缺乏表达细致情感的能力,缺乏快乐,对人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和陌生人,缺乏亲密的朋友,走自己的路,很少与人交流,所以与人的冲突更少。这种人格的形成与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宝宝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独处在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建立你最初的个性。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指责,但只要你觉得身边有人爱你,他,不会引起心理错误。如果一整天都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极易产生分裂型人格。
4、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严格和完美。我希望遵循他熟悉的惯例,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缺乏想象力,不会利用机会,做事过于谨慎和僵化,提前反复计划,然后反复检查,不知疲倦。具体表现为过度怀疑,往往担心自己的生活或.有些想法会无缘无故地发生意外和变化;过分压抑自己,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行;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遵循自己的习惯或具体规则或方法来处理事情。矛盾容易理性化,具有较强的自控心理和自控行为。通常,他们要求自己有高标准,也会要求别人有相同的标准,否则他们无法忍受;经常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容易焦虑、紧张和后悔,不能和蔼可亲,难以热情对待他人,缺乏幽默感。强迫型,爆发型的人格障碍,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情绪,容易惹恼,为了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甚至用暴力攻击别人,所以也叫主动攻击。
5、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人格障碍,如行为模式、人格情绪和行为模式。它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它最大的特点是多变性,表现为多变的行为、情绪波动、依赖他人、攻击他人等行为。抑郁症在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庭中很常见。还有脑神经病理因素、生化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它通常发生在有家族遗传史或心理阴影的群体中。典型的症状是无法控制的情绪;人际关系模式强烈且极不稳定,在极端理想化和过度破坏之间不断变化,难以维持深度和亲密关系;自我认同的识别障碍,自我概念不明确,处于身份延迟状态;分离焦虑,害怕孤独和被抛弃;调节情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暴力攻击、自杀和自伤可能发生在情绪爆发时。
第二篇:
当今社会,叛逆、厌学、厌世,甚至自杀等等问题,严重危害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家长、老师们感到焦虑无力。今天带来《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分享,希望对正在面临这些问题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们有所帮助。
第一是关于厌学的问题,这是孩子们共性的学习问题。厌学的情况是越来越糟糕,而且还有很多学生跟父母有矛盾,干脆利用不去上学作为威胁手段,孩子们对学习也确实有了很糟糕的体验。所以这种情况,会出现比较大比例的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学习的动力或者学习的价值感受不是特别好。前两天跟孩子聊天时,孩子也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我们,说学习的这些知识,对于他的生活或者是对于他的现实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是厌世的问题。当厌学的问题进一步严重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厌世问题就出现了。中国青少年自杀率是排世界第一位的,在15到34岁人群中间死亡的因素,自杀也是第一位的。孩子们对于学习讨厌之后,慢慢地转化成活着都觉得没意思,抑郁症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比率也在逐年攀升。孩子们对生活失去了一些意义和目标,不明白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举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长沙四大名校的孩子跟我聊天时表达,我自己就像一台刷题的机器,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而刷题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但是不得不刷题,所以由此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另一个问题也需要我们稍稍重视,可能还没像前面两个那么引起社会关注,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整体来说,以我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厌学、厌世、反社会行为是比较普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大心理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孩子们是被动地成长和被动地学习。被动性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作为人,对生命也好,对生活也好,对世界宇宙也好,我是与生俱来就愿意去探索去了解,因为我的人性中有就有一份好奇。但是,我会被周围的环境、被父母、被学校要求,所以很多时候是我的生命主体没有主动参与到过程中间,我是被别人要求着来做的。就算是我认为这件事是应该要做的,是好的,是对的,但是因为被别人推着的,我就会感觉不好。他就会想着法子去拒绝,这种被学习、被成长、机械地、被迫地去应对生活,让很多孩子造成了感官上的刺激,造成了他们通过快速的满足才能够不停地弥补内心的空虚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网络游戏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们先让孩子的感觉好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在做作业的时候,整个感觉是相对来说比较美妙的,这种时候他对学习会形成积极正面的认识,才会通过意志力的培养,坚持下去,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首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心理上来说是一种更基础的、更底层的需求,力量会更强大。对于这种需求的满足,老师们可以去思考如何让课堂的设计形成学习的氛围感。
作为老师不仅仅需要教孩子们多少知识,这一点我相信绝大数老师都是认可的,老师的使命是唤醒孩子们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这应该是共同的方向。在治疗的时候,对于这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我们不很担心,基本上有办法能够来搞定他们,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或者那些没有求助动机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我们会显得束手无策。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会在哪些方面?我把学习放到正中间的位置,每个年龄段可能有相对来说比较突出的,比如小学低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的问题会多一些,尤其是刚入新学校的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孩子再大一点,到了四五年级,开始出现了人际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所以对于老师们来说,如果孩子们的学习出现了大的转变,都会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中间可能包含了更深的原因。学习更多的是呈现出来结果、表象,背后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不一定是学习本身。当这些问题变严重之后,就成了疾病,可能我们都无能为力了。
我们可能很多时候会觉得,孩子们这个样子了,我要怎么做?我们关注力会放在那个做上面,但实际上在做之前还有些更重要的工作是需要我们提前去准备的,或者是调整的。就比如说基本态度,我们可能要在态度上先做一些调整。无论我们学校的孩子出现什么状况,无论他表现的问题有多么严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基本的态度,中立和真诚。关于真诚,大家都能理解,不用我多说,但是中立,可能就会多说一些。老师是有教育倾向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心里是有目标、有立场的。比如孩子要守纪律,要完成作业,要团结同学。但是,当我们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要保持中立。孩子犯了错,来到老师面前,对这些问题老师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看法。我们要把看法先放一放,保持在中立的位置。比如孩子撒谎,我脑袋里第一反应人撒谎了,而这品质不好。我们对撒谎就会有评价,会影响我们去解决孩子的撒谎的问题。我们跟孩子之间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就不利于解决孩子撒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当孩子的问题出现的时候,能够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因为撒谎也有可能有更深的原因。比如撒谎是为了保护自己,有很多东西我都不了解不清楚,不能因为撒谎两个字,对撒谎就有了不好的看法。这样的老师的包容性就会更强,更利于建立关系。这可能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基本功的训练,是入门的必备武器,所以会好一点,但是对于老师来说,没有专门的训练,相对也比较难做到。对事物中立的态度,不管是好是坏,要等我们深入了解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分享的第一点。
第二点分享,孩子的问题各种各样,我怎么处理?我看到大家的资料里面有一大部分是比较年轻的老师,可能没有很多经验去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那有没有一种一把万能钥匙,是可以帮到老师的?是的,我们可以有解决的基本方向。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不管是孩子上网成瘾、叛逆、早恋、厌学,这些看上去是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层面问题,而深层去理解的话,就发现是孩子跟所处的关系出了问题,才导致出现这些问题。如果老师能帮助孩子去理顺他和周围的关系,那我们都可能会帮到孩子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能跟关系有关,只是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不一定是在关系上面。
当我们遇到孩子各种问题的时候,不用害怕问题没见过,或者是多么刁钻,或者是有难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从关系角度去入手都是没错的,很有可能会找到深层次原因。再来说一下技术的维度。基本流程我们给大家说了,再来看一下应对的技术,老师们掌握了这些会比较好地帮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间去解决孩子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时,我们主要听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取对方的信息的?要听他的情绪。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情绪,我们要把情绪给听出来,然后还要说出来给对方听。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听懂了,你真的理解了我的“意思”。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倾听情绪的原因,因为只有情绪才更接近人内在的潜意识,才知道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观察和倾听我们是怎么来做的?如果我们只是对它的表面内容感兴趣,往往会错过真相。当我们养成了这样的职业习惯,我们就不会急于对内容作回应,而是反过来去观察他的表情、动作、肢体、语气,去发现这个时候他有什么情绪,并对他的情绪做回应。我把这些呈现出来,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点。很多时候,我们也做了同样正确的回应,但是我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所以我们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做出了回应,回应不仅准确,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我们跟孩子建立关系的能力、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受我们影响的能力都提升了。希望老师们能够从今天开始,把自己的步子慢下来,慢下来才可能会逐步去训练出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时,我们是可以有几个步骤的。当孩子有问题呈现在这里,我们把对问题的理解或者对它的解读放一边,先保持中立,保持一份好奇,继续去了解,这样的话,孩子愿意继续往下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对孩子的情况就有可能了解,然后再做应对的方法。
第一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在中间位置。
第二步,用万能钥匙开启,去找他周边的关系有没有遇到问题。如果他周边有某一种关系,遇到了问题,我们帮他把关系梳理清楚,就可能会帮孩子解决他目前的问题,有了方向。
第三步,具体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和倾听技术。这听上去非常简单、容易理解,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会大打折扣,它需要一种习惯的改变。
从这案例里面,你会发现,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听懂对方,通过观察和倾听听懂对方的情绪,然后对情绪背后的需求做回应,我们就能很好地建立与其他人的关系。关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我从以上几点为大家做了一些分享,希望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