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五下午,“老梁读书会”迎来了第11期的分享。这次分享的书目是朱永新老师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分享人是祥和小学的刘荣慧老师,感谢刘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朱永新老师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更是我们语文界的大咖。他的很多教育理念是很值得我们跟从的,虽然我没看这本书,但通过听刘老师讲书,也是受益匪浅!
这次分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下面两句话: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如同种子,全都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是能够发育能够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要提供适合生长的条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努力成长!
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更不敢保证所有的种子的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在种庄稼的时候会在每个坑里多埋几颗种子,即便有那么一两颗种子坏死,也还是能保证有种子长出来。
教育也是一样,一个家庭里的两三个孩子也大不相同,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如意的。甚至我们可能会看到更极端的,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两个孩子,有一个成为了国家之栋梁,而有一个生活平平,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说明,除了外部环境,内外动力也特别重要。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成才,内驱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外在条件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自己的努力比什么都重要!
正像郑板桥的《竹石》中所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所生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优越,却挡不住它们强大的内驱力,它们自身的努力让它们活的精彩,活的灿烂!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这么认为,这就跟“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会破案的警察。”是一个道理,这是很偏颇的。有的学生得的就是“绝症”,有的学生就和有些“犯罪分子”一样,和你玩“藏猫猫”,和你玩“阳奉阴违”,咱们也不是孙悟空,没有火眼金睛。
以前我当班主任时,班上就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白天在班上表现的特别好,既不扰乱纪律,也不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但是,每次到第二天,都会有晚自习的老师和宿管老师过来告状,说出他的种种违纪行为,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他做的事。后来听班上的学生说,他就是这样,白天在我面前表现得很乖巧,晚上脱离我的视线就会原形毕露,为所欲为。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是从别人的嘴里认识他,我真的看不到他背后的一面。
孩子们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在给他们提供良好外在条件的同时,更要做好他们思想上的引领。能够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才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的内心。
作为家长,我们真正看见自己孩子了吗?作为老师,我们真的看见学生了吗?看见,并不是简单的看到,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的内心。
我们往往会感觉自己对孩子照顾的特别周到,吃穿住行,都为孩子安排的天衣无缝。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哭诉着抱怨:“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我都是为了他好,他怎么能不领情呢?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是啊,我们都是一厢情愿地对孩子好,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认为的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蹲下来,问问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的意见,走近孩子后,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当今社会,家长们特别容易焦虑,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三岁后,又怕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上小学时,为了让孩子上理想中的小学,花百万买学区房;再后来,为了让孩子选择一个如意的初高中,更是各种辅导班轮番上阵……家长们都在忧虑孩子的未来,又有谁关心过孩子的现在呢?
这一点上我也需要反思,我也常常为孩子能不能上个别人口中的好初中而焦虑,我催促着孩子把时间尽量都用在学习上,我也想给儿子报奥数班。理智告诉我:征求一下孩子意见。儿子说不想报奥数班,我在纠结中尊重了儿子的意见,最终还是没报。有很多时候,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我做的并不好,但书本给了我方法和方向,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
读书,真的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最省钱又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困惑和忧虑。
感谢老梁创办的老梁读书会,带领我们共同成长!
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