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剽悍一只猫写的书《一年顶十年》中,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多次提到的这些场景,诸如:我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你是个干大事的人”;刚毕业时,我觉得自己的气度不够,容易跟人斤斤计较,于是找人写了“气度”两个字挂在墙上天天看;2017年我变得越来越焦虑,于是又请人写了“今天”两个字挂在墙上;我们办公室有一幅字,上面写着:“我们很贵”;若你还没富,请先让自己像一个富人,用富人的思考方式、用富人心态、富人思维武装自己,改变自己的气质,让自己看起来更具“富人气”……
这种行为的背后,触及到的是我们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想了解“心理建设”,我们还得从《掌控习惯》这本书说起。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人的行为改变其实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
绝大多数人想要养成阅读习惯时,都会天然地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每天阅读半个小时或每周读一本书。人们以为只要自己做到这些就可以养成习惯,实际上这只是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最终的结局往往是为做而做,不了了之。
少部分人会把注意力放到“过程”这个层面。他们不满足于做什么(What),还要探索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要做(Why)。所以他们会花时间写下阅读的意义,让自己看到阅读的各种好处;他们会以改变为目的去阅读,让自己去输出、实践,把阅读的效果最大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们的收获会远远高于普通人,但这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坚持。
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身份”(Who)这个层次,并主动从心理建设开始行动。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暗示自己:“我本来就是一个以书为伴、追求新知、痴于探索的人。”如此一来,阅读就会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成为自己不做就会难受的事。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去约束自己、强迫自己。
这个规律是普适的,无论我们在哪个领域,想做成什么事,都会置身于这个框架之下。所以那些能主动建立自己的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的改变自己。就像猫叔说的:“要告诉自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因为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平庸之辈,那你的内心很难强大起来。”所以一个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与“偷懒、嫉妒、贪心、恐惧、浮躁、自卑”为伍的。
当然,那些从“结果”层开始行动的人最终也可能做成那件事,但他们依然会在“身份”上不知不觉地进行重塑,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而这种从下而上、从外到里的重塑过程不仅会过程痛苦、耗力巨大,也会使成功变得极不可控。甚至当成功真的来临时,他们也可能会因自己的“身份”准备不足而亲手把这个机会给毁掉。因为他们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承受不了。而被毁掉的对象包括且不限于财富、爱情、成功,以及上天赠予的各种好运。所以,我们一开始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建设,正视自己的身份建设,把潜意识心理的改造放到桌面上。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内心其实都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他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人、胆小的人、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人,只是自己察觉不到而已。否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即使身已成年,能力也不差,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选择时,就是畏首畏尾,承担不起责任。因为他们内心里依然是个孩子,潜意识里的自己并没有长大。而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漠视之就会成为我们成长巨大的阻碍,善用之就会成为我们成长巨大的推力。
——微信 . 清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