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教师阅读地图》课程最后一次直播,由王小龙讲师做课程总结,王老师的语气略显沉重,最后一次课程有点伤感,更多的是不舍。王老师首先抛出一个话题:对于读书,我们真的从内心认同了么?王老师回顾了学友们加入新网师以来的点点滴滴,从当初的兴奋、坚定、到中途的困惑、迷茫,八次预习作业,八次课程直播,走到最后,参与的人越来越少了,坚持打卡的人 是经常看到的那些熟悉的名字。王老师说:“ 我隐约感到担心是,一个学期,我们依然没有走出很远,打卡中弥漫的依然是浓郁的鸡汤味,如果直到现在,我们的阅读还需要耐力坚持的话,本身就说明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无法清晰地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坚持可能是在走更远的弯路。
王老师从几个方面来预设老师们不热爱阅读的原因:与相互鼓励相比,我们更希望相互启发,与分享喜悦相比,我们更希望分享困惑。因为本质上,我们更在于打造求知共同体,但二八定律所昭示的那个假设事实的反面同样存在。一部分老师总是以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实在分不开身,早上到校就身不由己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等真正有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已是深夜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只有匆匆翻阅几页书聊以自慰。于是乎,读书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的地位可有可无。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也做的不够好,很多时候“内心声音”呼唤我要阅读了,要打卡了,但惰性使然,另一个声音在自我安慰:少一次没关系,不用那么拼命。长此以往,坚持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价值排序。在读书之前,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安静阅读依然干不过那些在教室里疯狂刷题的老师,怎么办?面对现实我们要何去何从?王老师在群里要大家讨论,读书有没有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读书是为了专业发展。那我们在加入新网师以来,一面沉浸读书,另一方面回到教室还是沿用老一套教学方法,这种身心分离带来的巨大撕裂感,很容易造成精神伤害。王老师基于讲师的角度观察到群里许多老师没有坚持阅读,课程走到了末端,还是没有真正从内心去认同阅读,阅读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无法从阅读中带来现实的改变,久而久之,又成了一边喊着读书很重要,一边又是该忙什么忙什么。
王老师在前面分析了老师们不能坚持阅读的原因,而阅读又是实实在在能给人带来实惠的,那么为什么不坚持?为什么不阅读?郑建业老师在他的行者微语中写道:郝晓东老师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中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在构筑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而不是盲目地博学。通过读透彻几本书(当然,要真正读透一本书,往往需要许多本书做支撑,需要不同书籍相互打通并互为背景),建立自己的根本书籍,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武器”,形成扎实的专业能力。”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专业阅读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是,一方面时间宝贵,每天能够的抽出的读书时间很少,另一方面读书,却无目的,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只要网络上或名师推荐的好书都买来阅读。几年过去了,读书的收获却并不多。因此,选择几本真正适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根本书籍进行系统化阅读,才是我们专业阅读的基本要求。
王老师在课程总结末尾的殷殷嘱托,听了令人为之动容:读下去,不断地读下去,一本书一本书啃读下去,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找到自己应该读哪些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然后交给时间,读下去,记住:读下去!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像是父母对孩子的深情期望。有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有这么好的求真共同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有生之年能遇到这样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共学共写共生,让人生的价值更加闪光,我感到无比庆幸!最后以王老师的一段话结束,与大家共勉:蒲公英的种子,传递火焰的图腾,眼里逝去的身影,化作火种在星海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