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妈妈比共和国小几岁,我们姐弟三人都生于70年代,在那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妈妈讲的故事就是我们儿时的“课外书”,津津有味,百听不厌。
妈妈给我们讲的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就是孩童时期,60年代,作为家中的老大、六个弟弟妹妹的姐姐,照顾弟弟妹妹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她经常被外婆指派给周岁左右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喂辅食。给小孩们喂的辅食当然要比一般的食物精致很多,有时会是“白面揪片片”。她说,舀上那么一小勺勺好面片片,最先经过的是自己的嘴,因为怕烫,在入弟弟妹妹的口之前,需要先放在自己嘴边轻轻地吹凉,这时候,就是最考验自己的时候了,明明自己也很饿,明明自己也是孩子,明明自己非常想吃,可是碗里却只有仅够小孩子吃的那么一点点,放在大人嘴里就是一大口的量。可放了芝麻面面的白面片片太香太诱人了,于是妈妈就会在“忍无可忍”,忍不下去的时候,趁外婆不注意偷偷地“呡”上一小片,面片到了嘴里嘴都不敢动,一方面是怕被外婆发现,但最主要的是怕嘴一动就咽下去了,她实在舍不得这样的美味很快就被咽在肚子里……妈妈每每说到这里总是无限感慨,那时是真穷啊!
妈妈的青年时代,正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妈妈说那时候她漂亮的长辫子就是在赶集的途中被红卫兵拦截住剪掉的。那时候,剪辫子根本不算什么,有意思的是半路被拦下背毛主席语录的事情,背不下来就不让你回家。妈妈说有的同伴天生愚笨,并不能张口就来,所以很是害怕。而妈妈是聪明的那种,经常是考不住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老三篇之类的文章是背的滚瓜烂熟,一口气能背好几篇。每每讲到这些我们都为妈妈感到自豪,夸妈妈真了不起。于是妈妈就会开心地再来一段经典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就像八九点钟太阳……”
后来,慢慢我们都长大了,就特别想把妈妈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妈妈有一双特别巧的手。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在我们村子里那是引领潮流的。灯芯绒、雪花呢、的确良,什么质地,做什么款式,那都是讲究的明明白白的。妈妈做的布鞋,结实又好看,我上初中后,同班的好闺蜜都抢着拿她们的“买鞋”和我换着穿。妈妈的好手艺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哪个小媳妇要做鞋,就会找妈妈要“鞋样子”,哪个婶婶大娘纳鞋垫总会找妈妈“描花子”,画“钩连万字”,哪家办喜事,总是找妈妈絮棉衣缝铺盖……不管谁找妈妈,妈妈总是有求必应,实在忙不过来,最多轻叹一声“唉,巧人是拙人的奴”,然后就该干嘛干嘛。
妈妈不仅心灵手巧,心胸更是豁达宽阔。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做人不问得失,但求问心无愧。对待弱者,要同情施舍。过去的八九十年代,乞丐走村串户还是挺普遍的现象,我们家在路边,经常有这些“不速之客”上门讨要,妈妈从来不嫌弃他们,总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其所有地无私帮助,即使错过饭时,也总会想办法给他们弄一口吃的,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妈妈还会腾出我们的“闲窑”给他们留宿,妈妈从来不会因为“农夫与蛇”的故事而怀疑、提防那些可怜的人。
妈妈一生为人诚实,待人宽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作为娘家长女,在我外婆早逝的情况下,妈妈默默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我的四个舅舅,谁结婚,我妈都是又出钱又出力,极尽全力成全他们。我的四个舅妈,谁生孩子伺候谁月子,谁有困难帮助谁照看孩子,舅舅家的孩子们曾在我们家里前前后后住了十多个年头,凝聚了妈妈的多少心血啊。当然现在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逢年过节侄儿侄女外甥们那是争先恐后、络绎不绝的表达着感恩孝敬之心。
妈妈对爷爷奶奶也特别好。爷爷奶奶都是80多岁的高寿,和妈妈一起生活了三、四十年,一生依靠妈妈强大的护佑和精心的照顾,衣食无忧,幸福安康地度过了他们的晚年。
如今妈妈年事已高,逐渐腿脚不便,但是妈妈依然执着地发挥余热。谁家娶媳妇了,总会开上车去请妈妈为他们捏“鱼儿”(含有美好寓意的面食)。这时,是妈妈最快乐的时候!
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妈妈的故事恰似一股清流,永远荡涤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姐弟三人虽然都做不到妈妈的十之一二,但我们都心存善念,一心向好,自强自立,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