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的困局

      大唐,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向往的一个繁华国度,它开放、繁荣和强大,从李渊太原起兵开始,建国大唐,到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万国来朝,到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红妆时代,最后到唐玄宗的开天盛世,总给人一个令人十分向往时期。

      公元755年12月,大胖子安禄山发动叛乱,发动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因长期怠政,并宠信奸相杨国忠,令到国事日非,根本无力对抗安史叛军,最终,李唐王朝从盛极的开天盛世,最终走上安史之乱的下坡路,并无力挽回。

      公元763年,长达7年有余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遭受重创的李唐王朝,开始新一轮的重整山河之路,但是往日繁华已逝,统一局面不再,盛唐气象已经成为消逝的风景,此后的李唐王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努力重建,试图恢复盛世的辉光,也一度令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是……

      “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共看飞好鸟,复见落余花。”

      它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的灭亡,中晚唐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难解的困局。

      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同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762年四月,玄宗、肃宗先后驾崩,新即位的唐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叛乱,无奈地,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和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镇所兼并,四镇成为三镇,由于这三镇均在黄河以北,因此通常被称之为河朔三镇。

      三镇名以上服从朝廷命令,但实际上却各自拥兵为重,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请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这样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就由边镇扩大及至内地,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藩镇不但不听朝廷命令,而且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彼此之间则由于利益之争,而互相火拼,使得唐朝的政局更加动荡。

      这种形势,正是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面临的最大困局——藩镇割据。

      唐政府跟这些藩镇和节度使都进行妥协政策,中间有一段相当长的、相持的这么一个阶段,这些藩镇也没有什么力量来跟中央政府对抗和进攻,而中央政府也没有力量逐个藩镇消灭。

      对于任何一个志在恢复大唐帝国荣耀的皇帝来说,藩镇割据的局面,是不可接受的,中晚唐一百多年,一直贯穿着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用兵。

      公元779年,德宗李适即位,德宗一改其父代宗纵容藩镇的政策,不惜使用武力讨伐不臣藩镇,但苦于财力不逮,因而心有余力而不足,于是,德宗在全国推行两税法,取代早就徒具空文的租庸调法。

      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改变了之前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中的以人丁赋税的制度,从此之后,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就成为了唐以后的历代税制一个基本原则。最大的特点是用金钱和货币来运转一个回家,那对一个国家就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比较完善的一个状态。在二十年中间,靠两税法,靠税茶、税酒、税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因为唐德宗需要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物资来支撑他的平叛。

      然而,唐德宗削藩的号角尚未吹响,成德、魏博、淄青和幽州等藩镇就率先发难。

      建中二年正月,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位,要求朝廷予以追任,本来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已成普遍惯例,李惟岳认为得到朝廷的承认,只是一道手续而已,然而德宗已经打定主意,拿他开刀,拒不承认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不悦,便与魏博镇的田悦,淄青镇的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联合起来抗命中央,史称“四镇之乱”。

      德宗早有准备,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军征讨四逆,八月,梁崇义兵败自杀,第二年正月,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死李惟岳投降唐政府,然而王武俊随后又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互相勾结,对抗中央。十一月,三镇节度使联络平卢节度使李纳仿效战国诸侯割据,演出一场称王的闹剧,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大辖区,遭到唐德宗拒绝,于是联合成德、魏博、淄青诸镇反叛,叛乱局势进一步扩大,德宗十分愤怒,下令淮西邻道诸军攻讨李希烈,却不料因此激起一场更大的灾祸。

      建中四年十月初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兵马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一无所赐,犒劳他们的只有粗食蔬菜,引起大军愤怒,于是杀入长安,唐德宗出逃奉天,史称“泾原兵变”,叛乱军推举原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李希烈也趁机称帝,加上当时河北、山东四镇称王,这个就是唐德宗时期的“一朝四王二帝”事件,至此藩镇之祸之烈至极。

      眼看叛乱之火越烧越烈,唐德宗不得已只好下罪己诏,宣布赦免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之罪,令到唐军集中力量讨伐朱泚和李希烈,最后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收复长安,朱泚、李希烈先后为部下所杀,四王二帝事件至此结束,叛乱勉强得以平息。

      德宗一朝,既为藩镇势力最猖獗的年代,打击藩镇割据也用力最猛,但政治局面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德宗驾崩后,顺宗在位不过八个月,因病被迫禅让,其嫡长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这位年轻君王也同样无法容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所有的藩镇割据中,魏博镇绝对是河朔三镇中最令唐朝政府头痛的“眼中钉”,对中央的威胁最大,魏博成为了宪宗的心病。

      元和七年,这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大权落入家僮蒋士则手中,不久,田承嗣的堂侄田兴被军队拥立,他立即宣布放弃割据,归顺朝廷,为褒奖他的功劳,宪宗特意为其赐名“弘正”,历经四代五位节度使的魏博镇,在跟朝廷对抗整整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归复中央政权,魏博镇的归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令到一直几乎是铁板一块的河朔三镇发生分化,也使得朝廷削藩的整个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和好转,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宪宗削藩的决心。

      元和九年九月,吴元济接替其父淮西彰义节度使职务,立即挑衅朝廷,气焰十分嚣张,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宪宗下令16路兵马夹击淮西,从而打响了中晚唐所有的削藩战中,最为激烈的一战,战争初期,由于朝廷用人错误,以致前线一败再败,征讨陷入僵局,再加上主持削藩事务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御史中丞裴度也身受重伤,局势更加混乱,朝中群臣纷纷请求罢兵,宪宗却毫不动摇,决定继续用兵,裴度伤势略有好转,就被任命为宰相,担负起领导讨伐淮西的重任。

      将门出虎子,李愬,正是三十年前平定泾原兵变为德宗收复长安的名将李晟之子。元和十一年十二月,宪宗任命李愬为唐邓节度使,继续讨伐吴元济,裴度和李愬精诚团结,唐军讨伐淮西取得重大进展,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

      李愬雪夜入蔡州,军队奇袭吴元济,唐军行至城墙脚下,猛然看见一处鸡鸭池,李愬命令士兵驱赶鸡鸭使其发出声音,以掩盖行军的脚步声,城中的守军毫无戒备,唐军悄然登上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此时有人急告吴元济,吴元济躺在床上笑着说:“俘囚作乱,天亮之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城陷,吴元济仍然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有人前来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应者万人,这才害怕,率领左右登牙城抵抗,但已经来不及了,吴元济只好投降。

      平定淮西后,宪宗皇帝亲自点名,让大文豪韩愈撰文立碑,以示后人,韩愈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在汝南城北门外勒碑之时,人们争相传诵这篇奇文,这就是著名的《平淮西碑》。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淮西的平定,诸强藩镇为之震动,横海、成德、幽州等纷纷归复,元和十四年二月,平灭淄青等李师道之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全国暂归一统。因此,后来的史家把这一统的局面称之为“元和中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元和中兴不过是行将灭亡是李唐帝国的一次回光返照。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杀害,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以鸟散余花落为题,举行了一场贡举复试,联想到去年贡举,早春残雪题,不由得感叹,历史竟有如此富有启示性。这条试题,正是对晚唐萧条景象的一种预言,“飞鸟散尽,残花落地,早春的原野上留几痕残雪”,晚唐从此开始。

      同一年七月,幽州军乱,揭开了河朔再叛的序幕,像骨牌推倒一样,形势突然变得不可收拾。七月底,成德军又乱,归顺朝廷的原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与其家属三百多人遇害。第二年,田弘正之子,魏博节度使田布也被逼自杀,至此河朔三镇再次脱离朝廷控制,朝廷和三镇之间,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此后,唐朝承认了藩镇割据的现状,再无平定的打算。

    藩镇割据是长在唐朝政权的肌体上一颗毒瘤,如果说,河朔三镇的存在使得中央倍感压力,那么朝廷内部的复杂的斗争,就更加使得宪宗及其以后的皇帝倍感无奈。其实,宪宗在位时,已经关注朝官结党倾向,并多次与宰相讨论朋党问题,但均无力解决。宪宗以后的皇权更加弱化,终于出现了影响四十余年的朋党之争。

      争斗的起因于宪宗元和三年,一次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儒、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指斥时政,言辞激烈,被考官录取,当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为相,认为对策的矛头是针对自己,于是对及第的牛僧儒等不予任用,双方由此结怨,史称“元和三年制策案”,在互相倾轧的两党之中,以牛僧儒为首,谓之“牛党”,以李德裕为首,谓之“李党”,因此朋党之争,又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成为唐朝后期重大历史事件,并成为摧毁唐朝政又一股重大力量。

      斗争的高潮出现在文宗时期,先是牛党掌权,排挤李党,接下来是李党掌权,排挤牛党,从此双方在朝议事,更是互相攻讦,闹得不可开交。

      回想贞观时期,朝臣团结一心,共谋盛世伟业,对比眼下朋党斗争不已,朝廷乌烟瘴气,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流泪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已经无人可以为镜。”

      文宗驾崩后,两党之间的斗争还在升温,武宗继位,以李德裕为相,李德裕尽逐牛党官员,将牛僧儒、李宗闵等远贬南方,宣宗继位,局面再次反转,牛党得势,完全清除李党份子,将李德裕远贬崖州,宣宗大中三年,李德裕病死贬所,牛李党争以牛党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牛李党争的背后,都隐隐有宦官集团的支持,事实上,导致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更大问题正正是宦官专权,这个是一个更难破解的困局,在宦官内部,也有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与外朝官僚的党争纠缠在一起,给中晚唐的政治带来巨大的危机。

      一般人知道宦官专权在汉朝、明朝是最为严重,最后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厉害,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唐朝,因为汉朝和明朝的宦官没有掌控军队,但唐朝的宦官是掌控军队,而且是最强悍的一支中央禁军——神策军。

      在藩镇肆虐的建中四年,泾原兵变中,德宗仓皇出逃,情急之下诏禁军护驾,竟无一人至,最后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率左右随扈,在皇帝遭遇如此危机的情况下,典军朝臣的表现竟连宦官不如,使得德宗顺理成章地认为,还是家奴可靠,由此认定宦官值得信赖,从此更加偏信家奴,将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十万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窦、霍二人指挥,称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这是宦官掌握军权的开始。

      开始的时候,宦官对军权的干预,主要是以监军使的身份出现,皇帝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委派宦官深入作战部队,干预军事决策和作战指挥,抢夺军功,推卸责任,但监军毕竟不能完全掌控军队,现在德宗皇帝将军权彻底交予宦官,这是李唐王朝在自掘坟墓。

      然而仅仅取得军权,还不能满足宦官的权力欲,只有军政大权一把抓,才算真正掌权。

      宪宗时期,宦官权力继续扩张,首先设立左右枢密使,由宦官刘光琦、梁守谦担任,成为皇帝和宰相之间的枢纽,使得宦官有机会干预中枢决策,枢密使的出现,最终确立了中晚唐中枢体制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宪宗时的宦官还进一步掌握了神策军之外的其他禁军的控制权,中央禁军尽在掌握,从此两枢密使、两中尉号称四贵,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实际的统治者。

      宦官的腐败也是触目惊心,宦官本为刑余之人,但一些大宦官却竞相赢取妻妾,收养义子,建立起世代相传的宦官家族,朝廷文武为寻找靠山,纷纷向他们行贿,有些禁军将领,为了求得节度使之职,不惜以极高的利息向富户借贷,来贿赂左右神策军中尉,当上节度使之后,就大力收刮民脂民膏来还债,当时民间戏称为“债帅”,长安一带最好的田园宅子,尽归宦官所有,宦官主持的宫市,强买豪夺,扰民甚剧,百姓十分痛恨。

      白居易的《卖炭翁》表现了宫使的丑恶嘴脸和百姓的困苦与无奈。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个是历代绝无仅有的现象,唐后期,几乎所有的皇帝废立生杀,全部被宦官掌握,宪宗本人也是死于宦官之手,敬宗同样死于宦官之手,除了敬宗之外,其余八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宦官胁迫皇帝,蔑视宰相,欺凌士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就是必然跟皇权和朝官发生冲突,由于宦官的机构在北面宫城,朝官的衙门在南面皇城,因此朝官和宦官的斗争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这种斗争同样在文宗时期达到高潮。

      文宗试图挽回父亲穆宗在位时造成的不利局面,为了消除宦官的警觉,文宗起用了与宦官关系密切的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一个铲除宦官的计划,从此展开。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杖苑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于是文宗命令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前往观看,官员回来,奏称疑非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带领宦官前去察看,此时,韩约等人已经金吾兵埋伏起来,只等宦官一到就一网打尽,然而当仇士良等人至金吾杖苑时,见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顿时大惊失色,狂奔而出,他们逃往大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挟持了唐文宗,仇士良随即派神策军出动,捕杀了李训和郑注等人,血洗长安城,经过这一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此事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宦官专区已经不可逆转了。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完全把持朝政,唐文宗形同傀儡,从此郁郁寡欢。开成四年,文宗在思政殿上问翰林学士周樨:“您看我能比前朝的什么君主?”周樨说:“陛下尧舜之主。”文宗说:“我之所以问你,就是想知道我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他们受制于权臣,我却受制于家奴,我连他们都不如啊!”说着不禁流下泪来,从此不再上朝,直到驾崩。

      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者互相作用,犬牙交错,共同组成毁灭的力量,它把陷入困局的唐王朝一步一步地推向灭亡的深渊。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是唐太宗对于国与民,君与民关系的认识,如果说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成千古明君是水载舟的结果,那么李唐这艘航行了二百多年的已经变得破烂不堪的大船,也终将被水所覆灭。

      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会有一根导火线引发,这次的导火线,是咸通年间的关东连年水旱,这次的特大旱情,导致自潼关至海滨,夏麦只收一半,秋粮几乎绝收,百姓以蓬实槐叶为食,但官府仍然天天催逼粮税,农民竞到了拆屋卖妻鬻子都给不起的地步,起义就此爆发。

      僖宗乾符元年,王仙芝首先在长垣起兵,他发布檄文,声讨官府的黑暗和赋税沉重,不久黄巢起兵响应,应者云集,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黄巢起义部队出山东,转战淮南荆襄间,不久,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了两支起义军的领袖,展开了更大范围的游击战,农民起义军先南渡长江,进入江西,抵浙东,开仙霞岭七百里山路,进入福建,接着攻占广州,稍事歇息后挥军北上,直指李唐三百年首都长安。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城,僖宗在五百神策军保护下出逃。

      黄巢新政权国号“大齐”,意为平均,象征着起义农民对无剥削,无压迫社会对向往和追求,但黄巢的想法显然过于理想主义,现实却是是如此残酷。

      面对起义军,各藩镇目的却惊人一致——剿灭。不久,黄巢被迫撤出长安。

      中和四年六月十五日,黄巢看见兵力已经全部丧失,心知败局已定,不禁叹道“我欲讨伐国家的奸臣,洗涤朝廷,而事成不退,至有今日之误!”说罢,拔刀自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沉重打击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唐政府摇摇欲坠,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依然存在,两者交织在一起,而且愈演愈烈,最终终结了李唐的历史。

      在藩镇博弈中,朱温强势胜出。天复三年,朱温引兵入长安,杀尽朝中宦官。天祐元年,朱温杀唐昭宗,次年杀宰相裴枢等大臣30余人,并投尸黄河。

      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最惨的终归还是老百姓,每一个王朝覆灭,莫不如此。

      李唐,汉朝之后最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开天盛世,元和中兴都发生在这个朝代,曾几何时,四海升平,八方来朝,人民富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盛唐气象如旭日东升,然而与其他朝代一样,李唐也无可避免走向灭亡,无论有多么辉煌,最终陷入困局,最后变成死局,这个是所有专制王朝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928评论 6 50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748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6,282评论 0 35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9,06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8,101评论 6 3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855评论 1 30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521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41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931评论 1 31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53评论 3 3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91评论 1 35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73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529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74评论 0 23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88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91评论 3 37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173评论 2 35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