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虚空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致力于修内在仁德的人,不是苛责和批评...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篇7》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党:类别。何为类别?比如每个人的习性和性格不同,认知和思维方式不同,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就会分为不同的类别。
意思是人的过错通常都是源于自己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所以每个人犯的过错都不尽相同。
“观过,斯知仁矣”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过错后,不是指责和批评,而是了解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过错?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他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这时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仁德。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学习总是记不住,看似是一个过错,当我们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时,可能是孩子性格使然,或者他还没有开智慧,或者他并没有认真努力地学习,所以导致记不住。
比如有的员工很自卑,为何自卑?
可能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有的人性格比较傲慢,可能是源于他原先接触的人也是傲慢自大的。在企业中也是一样,当员工犯了一个过错,我们不是嫌弃和怪罪,而是看到他背后的原因。当我们知道背后的原因,加以引导和教化,才是有仁德的体现。
我们讲个故事,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
有一次,阳明先生的家中进了小偷,阳明先生把这个小偷抓住以后,没有放他走。这时小偷就对阳明先生说,要么放自己走,要么抓自己去见官,但是阳明先生这两件事都没有做,而是给偷盗之人讲学,讲了一夜,结果把这个人讲到洗心革面。
这就是内心的仁,当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看到其他人犯错时,并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看这个人为什么会犯错,看这个人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环境、思维方式和认知而犯的错,这时加以引导、教化和修正,可以让一个人走上正途。
在我们人生中,会接触很多人、很多事,比如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同事、客户,包括很多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致力于修内在仁德的人,不是苛责和批评某个人的缺点和过错,而是看到这个人犯错背后的原因。
这时我们的内心是有仁德的,可以帮助别人修正,可以教化于人,才是有仁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