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坚持慢跑了三个月,从刚开始跑1公里上气不接下气,到今天完成8km长跑,发现跑步是一个不断了解自我的过程。
在过往的人生中我跑步距离最长的应该是在跑步机上跑了5公里,当时纯粹为了减脂,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之前教练建议先跑30分钟进行热身。那段时间控制饮食,加上一周三次的高强度运动,整个人是瘦下来了,但因为突然的消瘦让整个人看上去很憔悴。在跑步机上跑步也让我觉得机械,缺乏运动的乐趣,所以我对跑步始终兴致缺缺。
直到今年,因为需要上台表演,所以下定决心在演出前减脂,于是开始每天户外跑。刚开始跑1公里就上气不接下气,大概半个月之后才慢慢地能一次性跑一点几公里,之后可能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了一些,可以一次性跑3公里。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体重的确明显下降,但是不同于过去减脂时的消瘦,整个人状态很好,身材线条紧致了不少。
但是,从1公里到3公里只用了很短时间,但是从3公里到5公里却困难重重,我在网上找了一些针对慢跑的技巧,有的的确很有帮助。终于,一个月前我拿到了5公里线上跑步活动的证书和奖牌。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遇到很多问题,也进行了呼吸调整,步频调整等,特别是每次跑到一定的时间就产生疲惫感让我无法向更高难度的长跑调整。
在向更高难度挑战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我是不是在逞强”,或者“我有没有勉强自己”的想法,往往这个时候,我觉得一个努力的方向或者目标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跑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差不多了吧”的想法,但其实有时候跑了半小时明明还有体力可以继续,却因为没有目标而止步于此。
最近的一个月,我开始向“10公里”发起挑战,事实上,挑战10公里比我想象中困难得多,因为每次跑到33分钟左右,我便开始产生乏力感。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在网上找过很多方法,但是无论步频提高到170步/分,还是维持在155步/分,33分钟这个临界点好像始终不变。
在不断尝试之后,最终我还是选择遵从身体发出的信号,觉得疲惫或者乏力就停下来,无论是5公里,还是6公里,只要到了临界点,我就会选择停下。
今天,我采用了间歇跑的方式完成了8公里长跑。在今天跑步时,我经历多次的心理斗争,比如心中有个声音提醒我,还是停下来吧,太热了,但是另一个声音会告诉我,歇一歇再努力往前,你能完成10公里的目标。
今天跑步时我想了很多,比如跑步除了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长时间的运动能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让我们在跑步之后感到一种轻松和愉悦。所以我跑步的宗旨是千万不要让自己感觉只是为了目标而往前跑,让跑步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毕竟只有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事才更容易坚持下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