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做朋友》作为一本工具书,在我眼里,就和字典(网络搜索引擎)的功能一样。有需求时,随时调用。
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教你如何分配或控制时间,更多的其实是教你如何与时间打交道。就如书名,不要想着征服或管理时间,而是要“与时间做朋友”。
当做某件事又一次没有头绪的时候,我重新把这本书翻开看了一遍,总结出以下几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技巧:
1、找到最佳时段,严格设定期限
从我个人的生物钟情况看,晚八点以后做事更专注,更适合解决难题,所以最困难最重要的事,适合安排在晚上八点以后做。
然后,因为要在零点前结束,限定了时间,于是紧迫感之下,不完成也得完成,逼着自己把事情及时做完。
2、一次只做一件事,完美主义是浪费时间
我总是太贪心,既想做这事,又想做那事,还都想做好,那往往哪个都做不好。
放弃抠细节和无用的完美主义吧,一个时间段,规定自己只能做一件事。
3、做好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
如果对一件事感到没头绪或者拖延症犯了,那可以先做一点准备工作。
比如写论文前,查查相关资料,构思一下大纲。
比如想运动又懒得出门,那至少先换上运动服再坐着。
准备工作做完了,正式工作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
4、罗列出来,顺序执行,依次消灭
把要做的事,在纸上一条条写出来,按轻重缓急排好,按照顺序,一件件做。
做完一件,划掉一件,实践证明,这样就有条理多了,而且每划一下都有成就感。
5、时间细化,专注认真
打比方,看书1小时,琐碎的事务处理1小时,8点准时开始写作业,4小时内完成。
像这样划分时间区块,每一块都有要做的事,为了不超时,做的时候就不得不专注。
6、学会用微习惯,对抗拖延
之前解读过《微习惯》,把《微习惯》和这本《和时间做朋友》结合起来看,效果更好。
微习惯策略让我们从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做起,慢慢用好习惯去替换坏习惯,最终养成长期的好习惯。比如跑步计划不是定1小时,而是定每天10米,10米容易做到吧?每天10米,实际上你总是能超额完成。
实践后你会爱上微习惯的神奇力量。而微习惯是对抗拖延的好办法。
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片段和自己的思考——此方法来自纳博科夫卡片法。
【卡片1】
我见——
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威廉在他的《箴言书注》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我思——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常听到的一句话,孤陋寡闻的我居然在看这本书时,才知道是所谓的奥卡姆剃刀定律,颇为汗颜。
这个定律也称为“简单有效原理”。其实,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多此一举。
这简直像是给我一个当头棒喝。
比如领导只是要统计结果,我反而花很多时间在设计表格上。这不仅仅是多此一举,浪费精力,还有理解误差的问题。
【卡片2】
我见——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花钱的方式确保时间不会被大量浪费掉,就会想方设法去争取时间,而这本身就是把握时间的一种绝佳方式。
我思——
金钱没了可以再赚,时间没了还能再回来吗?
显而易见,时间比金钱更重要。每一段时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许多人对初恋念念不忘,年轻时因为穷而自卑,不敢告白,于是慢慢成了执念,多少年后有钱了,就想回头弥补自己的青春。可,你再有钱,逝去的时光总归永远逝去了,记忆里的她,也不可能还是当年那个她。
钱确实能解决人生绝大多数问题,但唯独对时间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花钱节省时间,却无法花钱买回时间。
【卡片3】
我见——
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这就是关于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我思——
著名的四象限法则。
做某项工作的过程让我真切领会了这个法则的意义。
晚上快十二点时,还想进行某事,且必须要在十二点前完成,这件事就成了第一象限的事——既紧急又重要。然而,若不是白天的时间安排出问题,它本该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那样,我就不会压力那么大。
为什么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处理第三、四象限的事?不过就是因为畏难而拖延罢了。面对更重要却更难的事,人的本能是逃避,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所以很多事说到最后,还是一个拖延的问题。
如何迎难而上,拒绝拖延,在当前的我看来,应该归到第二象限。都说解决第二象限的事最重要,因为通常它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就比如只要解决拖延症的问题,做事效率就会提升,同样的时间或许就能做出更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