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来,臣弒其君,是万万不可以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在评价《韶》乐时说,音律美极了,内容也很好。在评价《武》时却说,音律美极了,内容却差一些。《韶》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评价有同有异,这是因为舜有天下,是尧禅让的;周武王有天下,是征诛而来的。
“陈成子弑简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当时齐国的权臣陈恒把自己的国君杀掉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先去求见鲁哀公,请他出兵讨伐陈恒,以匡正义。鲁哀公却让他去找权臣“三桓”商议,孔子又去请“三桓”发兵,结果被“三桓”拒绝了。
听其言,孔子是反对作为臣子的周武王讨伐其君王商纣王的;观其行,孔子也是反对权臣陈成子弑其君王齐简公的。
所以说,孔子是坚决反对臣弒其君的。
对于“臣弒其君”,孟子是怎么看待的呢?《孟子·梁惠王下》第二章第七节作了回答。
当齐宣王问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说,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由此看来,对于“臣弑其君”的问题,孟子没有一概而论。孟子认为,如果君王不讲仁义,那君王就是独夫了,杀独夫,就未尝不可了;如果君王讲仁守义,臣弒其君是不是可以,孟子没有明说,但从他一向对孔子的尊崇来看,那是不可以的。
孟子的观点不无道理,但问题又来了,君王是不是独夫,由谁来判定呢?
感谢孟子,他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二章第十节里作了回答。
孟子说,如果占领燕国而使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代人有这么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占领了燕国却使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去占领,古代人有这么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
孟子的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君王讲不讲仁义,不是他的左右侍从说了算,不是他的臣子说了算,更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得由他的百姓说了算。
如果按照老百姓的意愿,臣子去征伐不仁不义的君主,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商汤从葛国开始征伐夏桀。他向东方出兵,西方邻国的夷人就埋怨;向南面进军,北方邻国的狄人就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到这一面,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认为商汤征伐夏桀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拯救出来,所以,老百姓期待他,就好比久旱之后盼望乌云虹霓一样,箪食壶浆迎接商汤的军队。
杀掉不仁不义的君主,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
商朝的开国君主汤,把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讨伐商朝末代君主纣,纣王自焚。新君主的到来,好像甘霖及时从天而降,老百姓都特别高兴,正像《书》所说的,“徯我后,后来其苏”,即“盼望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了就会百废俱兴”。
综上所述,在“臣弒其君”的问题上,孟子有两点与孔子显著不同。一是在“礼”与“仁”发生矛盾时,孟子要求坚决废除“礼”,天子是暴君,可以杀,不叫“弒”。在这方面,孟子的思想较孔子先进。二是孟子身上有相当浓厚的平民色彩,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