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我报名参加陈大伟的观课议课课程,遇见了陈大伟老师,遇见观课议课的新生态。一直以来,我们害怕上公开课,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收获也微乎其微。为何改变这种现状?陈教授给我们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一、聆听讲座,给心灵洗个澡
陈教授在讲座的开始,提出学员如何听讲座更有效的途径:一是理解专家的思维方式;二是思考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困惑;三是如何运用专家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经历这样的反思,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陈教授先是从整体介绍自己的整体框架,即借助观课议课这个支架,以教学生为支点,逐步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教育积极性和专业的生活方式。讲到这里,陈老师提到教师的精力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问题,但如今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各类打卡、活动都需要学校的配合,甚至与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都得安排到学校,结果导致教学反倒是陪衬。
观课议课是如何来的?陈老师从与教师、校长、“阅读评课谁说了算”三个层次,讲述自己从中发展的问题以及启发,比如授课教师被评课人员批判得一无是处,自然有着满腔的怒火质问陈教授时,他想到如何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美好;校长对教研效果的追问,让他想到求善(效果)此求真更重要;关于“谁说了算”的讨论,也让他“谁”更重要还是“算”更基础……陈教授这样的思维方式,给我很大的启发,遇到问题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应该以研究的方式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收获,并在持续的研究中获得更多成长!
在正式界定观课议课概念之前,陈教授讲述关于“猪”的故事。正在欣赏路上风景的张三,被对边来的长着满口黑牙的司机说了句:“猪!”张三十分生气。结果,很快都被前面穿行马路的猪拦住了去路。原来,司机是想提醒他前面有猪!为何会出现误解呢?这就涉及到能指和所指的问题。陈教授也由此提出自己受到的启发,比如误解与理解的关系,教育形象的重要性等。看似与教育无关,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讲的,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原封不动地退回给我们。根源就在于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不够通畅。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站在学生立场组织话语,尽可能读懂学生。
观课议课是什么?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不是简单的听评课,而是根据教师的课堂行为了解授课教师根据怎样的依据做出的选择,并评估课堂的效果以及影响。观课议课也不是授课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参与者共同对话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开放课堂,迈出改变第一课
为改变当前的教研现状,以及解决习作怎么教的问题,我主动公开课堂,邀请大家参与到听评课之中。
1.课堂观课的回顾
在昨天备课的基础上,我对课件进行了微调,侧重以范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以当堂练写为抓手,促使学生有话可说。由于,作文课都集中在下午,没有办法听评课。于是,我们利用上午第二节课进行听评课的交流与研讨。
课堂上,我以学生熟知的动画形象猪八戒和哪吒为引子,让学生在猜一猜中知道可以借助人物的特点了解人物。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同学,才能让别人猜出来呢?我借助课文插图的朗读与讨论,明白可以从外貌、爱好、性格或者品质等方面写。
接下来,我借助两个例文片段,引导学生归纳如何写出人物的长相的特别之处。比如抓住头发、眼睛等特别的地方。还有就是用上“像”“好像”等词语写出长相的特别。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学习单进行仿写练习。从写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能够写出人物的外貌。也有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因为没有锁定目标。
处理完外貌的片段练习之后,我又引入两个例文让学生总结如何写人物的特点,即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但这个要求有点高,学生完成起来有难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只是用了几句话写特点。且容易出现流水账的写法,也就是想到哪里写哪里。开头写得还是“开心果”,后面都变成打篮球、和别人一起完……
最终,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作品展示不够充分。特别后面的回归整体环节,处理得有着仓促,不利于学生篇章的训练。
结果,等到下午作文课上。学生在誊写作文本的过程中,出现另起炉灶、死搬硬套等情况。比如小成每段的开头是“长相”或者“特点”两个字。还有的只写长相部分,而忽略特点部分……
2.评课,尝试分析课堂质量
评课过程中,我先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目的,分析学生在习作中为何会遇到困难,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评课教师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杜老师认为让学生归纳人物特点的方式挺好的,起到了示范作用;值得思考的是怎样落实到写上面。付老师认为例文的出示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千篇一律。高老师提出当学生在习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该如何搭建支架……
研讨结束,我一直思考这节作文课究竟能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假如10分代表满意的话,我最多能6分。由于没有帮助打开真正打开思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得十分有限。其次,直接进入练写,缺少锁定观察对象的环节,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自己的教学进度,导致忽略学生的真正需求。
3.反思,回顾整理课堂得失
这次习作,我用了三个课时完成习作任务。
第一个课时,我借助例文引导教学生掌握片段习作的方法,比如用“像、好像”写出人物的特点,用一件事写出人物的特别之处。
第二个课时,则安排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文章,誊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个课时,则是猜一猜他是谁,也是对学生习作的反馈和评价。
当学生的作文本交上来以后,我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批改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我也在不停的习作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合格、良好,乃至优秀。
(1)点睛之笔,没有点好
都说题目是习作的眼睛。原本,我设计的环节有关于题目的拟定,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忽略到了。这样的话,学生的习作题目都是“猜猜他是谁”,没有新鲜感可言。假如,让学生试着拟定题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一件具体的事,是不是拔高了?
习作教学和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自觉地将“一件具体的事”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结果,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教师的情绪也有了很大的波动。
“猜猜他是谁”属于写人的序列。最早出现“一件具体的事”,是五年级的要求。具体梳理,如图:
由此观之,我对学生的要求拔高了很多。事实上,学生只要能够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就相当于完成要求。
三、聚焦习作,努力构建成长共同体
这次习作上小小的尝试,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也迈出真教研的第一步。我也将发挥教研组长的优势,循序渐进地将观课议课融入常态教研之中,逐步形成教研共同体。为此,我建议年级组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要围绕习作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途径,并通过四个措施提升教师的习作能力。
1.读理论书籍,更新习作理念
管建刚老师在习作教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作文周报》的评改系统,从写到评再到激励手段都有具体的做法和抓手。我们这学期可以先阅读管老师的相关书籍,了解习作教学的有效方式,逐步提升习作教学的理论知识储备。
2.课堂实践,将理论自动化
书读得再多,只有落实到课堂实践,才有可能检验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上周,我上过课以后,意识到缺少必要的指向性,导致学生在写学习单时不知道该怎么做,影响了习作教学的效率。课后研讨的时候,大家也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于是,我对教案进行了二次打磨,并由杜老师再次教学。经历这样的过程,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
因此,第二单元的习作课,咱们还是由一位老师提前备课、上课,再研讨细节以及课堂效果如何。这次的频次不会过多暂用大家的时间,遵循能听则听的原则。既是帮助授课人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听课人思考如何创新习作方式。
3.课后练笔,训练学生的语文组织能力
习作能力的提升,仅靠作文教学是教不出来的。我们要用好课后的小练笔,训练学生的片段书写能力。比如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还有第6课: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请照样子写一写。这两个小练笔,我们就可以侧重训练学生学写并运用比喻句的能力,为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小练笔相对来说,比较自由,适合平时的练习。咱们更不用有负担,因为不是检查的项目。学生写多写少,写好写坏都可以,关键在于学生愿意去写。
4.搭建平台,让学生投稿
变作文为作品,激活学生主动写的积极性。比如管老师的《作文周报》就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稿,不断的修改中逐步提升习作的能力。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我们要把心态放平,逐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都行。
有幸!遇见了观课议课,让教研生态有了些许的新变化,让教师成长有了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