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成长》

作者:许皓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 本书概述与作者介绍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萨姆提克一世统治着埃及。一直以来,埃及人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出于好奇,萨姆提克指导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把2个出生于下层阶级的新生儿交给一个牧人抚养,并且要求将这两个孩子完全与人群隔离。

他希望印证一个假设:即孩子出生后,如果没有任何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他们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所使用的语言,就代表着人类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他原本想借此证明埃及就是最古老的民族,然而,在孩子们两岁时的某一天,他们开口发出的第一个音是“贝克斯”,而在埃及语言里,这个发音毫无意义。

这个实验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它以一种非常前卫的方式即实证法,来研究人类思想形成的过程。而藉由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在缺乏人际关系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他是无法正常成长的。

当然,现代人几乎都不再可能被置于完全隔离的生活空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在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网中长大成人。小时候,我们和父母拥有关系,稍大一点时,会和同学建立关系,工作以后要和同事产生关系,恋爱或结婚了还将和爱人或伴侣经营关系。

可以说,关系无处不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感到,与他人建立和维系关系似乎很难,关系好像总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让人产生自我怀疑。恶劣的关系还会造成个人情感的压抑乃至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躺椅上寻求解答,而有的人则干脆选择逃离关系,和外面的世界保持距离。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关系?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关系的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

其实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你不一定非要踏入心理咨询室,只要你愿意主动学习,你完全有机会重构关系和对关系的体验。而这本《在关系中成长》的心理学读物,则正是能帮助你自助成长的良师益友。

本书作者许皓宜是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心理学科副教授。她长期在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工作,著有《与父母和解》一书,高居台湾金石堂图书畅销榜。

她善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在案例中还原对话,这本《在关系中成长》就是如此,它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走进关系背后的真相,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和经营关系。

话不多说,现在就让我们马上进入对这本书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关系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接着,我们会从日常现象中去找到人际关系发展中的阻碍;最后,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建立长久的关系。

2 如何正确看待关系

说起关系,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理解:既然“人生而孤独”,那么就没必要一定和他人在一起。

作者有一个男学生,刚开始他也是这样解读关系的,每次上课,他都会搬一张椅子坐到教室外面听。偶然一次聊天,作者向他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她和邻居小伙伴玩捉迷藏,为了不被发现,她和一个同龄小女孩躲进了一个衣柜。那是一段默契共处的静谧时光,直到小女孩听到自己的姐姐在远处召唤她回家吃饭。小女孩离开柜子后,作者一个人继续留在柜子里,后来还睡着了。当她第一次回忆这个场景时,她觉得自己很孤单。可多年以后,当她再度回想,她发现自己体验到的并不是不舒服的孤单感,而是在那一刻享受了独处的孤独。因为如果她害怕孤单,她完全可以和小女孩一起离开,但她选择留下,并放松地睡去,这意味着她拥有选择的自主性。

因为和小女孩的这段关系,作者理解了孤独,也享受了孤独。她告诉我们,“人生而孤独”这句话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它告诉人们要学会独处,并享受孤独的自由,而不是盲目地坚持“不和人在一起”。

原始社会中,男人要结伴狩猎,才能获得生存资源。时至今日,无论是早出晚归的上班一族,还是宅家办公的SOHO人群,也就是自由职业者,仍要和外界、和他人有交互,只不过交互的形式可能是现场的,也可能是线上的,但人际交互的需求从未中止,关系也从未消失。

他人与我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刚需,而这样的关系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因此,即使“人生而孤独”,却不能没有伴。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天都在发生,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看清了关系的真相。在书中,作者就用了一个词叫做“脚本”,来比喻关系的本质。

举个例子,不少女孩有过暗恋身边男孩的经历,这个男孩可能是她的同学或是同事,两人经常有机会见面交流。由于这种情愫的存在,女孩会格外留意男孩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他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女性的反应。男孩出于礼节性的关心和照顾,可能会被女孩解读为他对自己有好感,有的女孩还会据此认定对方也喜欢自己,以为两人已经是恋爱中的情侣关系。而当某一天,当女孩发现,男孩对其他女孩也有类似的反应,甚至更主动、更热情,女孩就会体验到伤心,她可能会认为这个男孩太花心,同时会觉得是这段关系伤害了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都有一个舞台,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台上的“主角”,而其他的人事物,是环绕“主角”而存在的“配角”。我们自身的情感、欲望和逻辑,会被投注到这些“配角”身上,从而虚构出故事的脚本。当我们遇见现实中的人事物,就会不自觉的用内在脚本来解读外在的关系,而现实里那些我们在意的人,也会被我们拉上内心的舞台,“共同演出”我们的内心戏。

所以,我们怎么看待关系,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女孩之所以会将男孩无心的举止看作是对自己的示好,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期待男孩爱上自己,她的故事脚本早已安排好了。男孩就是女孩内在舞台上的那个“配角”,女孩用内心世界的情感构建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想象。

因此,如果开启对人我关系的觉察,我们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本质,原来就是寻找自我,也就是认识我自己。

既然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那么,营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总是要带着“面具”和人交往,这让自己觉得十分烦恼甚至厌恶。

比如说,有的人原本不喜欢言谈,私下里也比较安静、内向,但一到外人面前就秒变“活跃分子”,总是主动搭讪聊天,总是和颜悦色、有求必应,成为大家眼里的外向者。他们觉得“热情”、“善谈”是社交场上的必备能力,只有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才能和大家处好关系。然而,他们的内心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冲突:觉得自己言不由衷,觉得自己好假,越来越讨厌这样虚伪的自己。时间一久,他们会觉得:人际关系真是一件让人很累、很烦的事,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真实的自己。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困扰,不妨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主动搭讪聊天”,为什么要“和颜悦色”、“有求必应”。你可能会发现,那是因为你“渴望别人接纳自己”、“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你的内心里藏着这样那样的隐形期待。所以,你才选择有时候不做“内向”的自己,而是用自己认为更能接近他人的方式去达成内心的期待。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而实际上,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脚本”的概念,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展现自己的内向特征,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已经设定了“内向的人不受欢迎”、“外向才能赢得他人好感”的剧情。

因此,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能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走入内心,看清“真实的自己”。关系中的烦恼,有其存在的意义。

好了,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关系。首先,即使“人生而孤独”,却不能没有伴;其次,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寻找自我,也就是认识我自己;最后我们还明白了,关系中的烦恼,其实有它存在的意义。

3 阻碍关系的影响

在探讨了关系的本质和意义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一看,阻碍我们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首先,过去的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

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一个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一对男女在火锅店点餐,女生点完餐后去了趟洗手间,而男生则到酱料台舀了两碗沙茶酱。女生回来看到自己的那碗沙茶酱后非常生气,责怪男生忘了自己最近在减肥。涮肉时,男生将涮好的牛肉夹给女生,却又遭到女生的斥责,她再次强调自己减肥的事。男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女伴,相比于身材,自己更在意她吃东西的快乐。

男生的回应感动了女生,女生自己道出原委:原来,女生的爸爸总是责备她吃太多,说她不懂得节制。这个事件使得女生在心中形成了主观预期和想象,而这些潜伏在内心里的意识一直延续着作用力,最终影响了现在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在处理夫妻关系或亲子问题时,也常常要追溯原生家庭。这也是因为,一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往往会在这个人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到他日后的认知模式、处事方式等。一如故事中的女生,由于过去爸爸习惯性地否定和责怪她,使得她对“吃东西”这件事养成了排斥和抵抗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就成为了一种“心灵杂质”,干扰了她与外界的正常关系。

阻碍关系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镜像效应”,它会扭曲人们对关系的认知。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过著名的“镜像阶段”观点。在这一阶段中,6至18个月大的孩子会开始在镜子前初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把镜中像看成“我”自己,他还会从镜子中分辨出“母亲”和“我”其实是两个个体,而在此之前,孩子会把自己和抱着他的母亲混为一体,无法区分。

借由这一理论,作者提出了人际关系里的“镜像效应”,也就是我们会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当成是“我的样子”,并把自己个人的感受混淆成彼此双方的感受。举个例子,很多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会变得爱和伴侣吵架,与对方的沟通也变得极度没有耐心。

这时,伴侣无意间显露出来的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会让他们认定是伴侣在厌恶、嫌弃自己,自己在伴侣眼中就是个“疯婆子”、“抓狂男”。事实上,这种对伴侣感受的主观解读,恰恰是来源于自己。我们是怎么想自己的,就会把这种想法硬塞到和我们关系重要的人身上,解读为他也是这么想的。

作者曾带领研究生对中国台湾地区婚姻问题做过研究,他们发现,那些35岁之前、婚龄在5年以内的伴侣高离婚率的原因,并不是研究人员一开始认为的“对对方感到不满意”,从数百对年轻离异夫妻的调查中得知,分开的原因其实是“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认为别人也对自己不满,将“我”的感受和“他”的感受混为一谈。因此,这种人际关系里的“镜像效应”会无形中扭曲我们对关系的认知,阻碍关系的健康发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过去的情结以及“镜像效应”,人们的“自恋性”也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

很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和养育者“黏”在一起,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并想要控制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期待别人服务于自己。像是婴儿,当他们得不到关注时,就会以打滚哭闹等方式来要求外界响应。然而,养育者未必每次都会做出回应,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产生“暴怒”,也就是不被响应的感觉与失望。这种内心体验,心理学家科胡特称之为“自恋性暴怒”。

如果孩子的这种“自恋性暴怒”从小就能被养育者充分理解和包容,那么这种“暴怒”感就会被中和,孩子也能找到调节情绪的方式,从而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比如孩子无理哭闹时,养育者不去斥责或打骂,而是平静地和孩子沟通,耐心地等他恢复平和,那么孩子的怒气就能自然消退。而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暴怒”,任由其滋长,那么成年之后,当不被他人满足的情境再次出现,人们就容易产生想要争辩、对抗、攻击的冲动,甚至通过报复行为来向他人施压。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起社会新闻——重庆保时捷“帽子姐”掌掴他人事件,就是因为“自恋性暴怒”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重庆保时捷女车主想在直行线上违规调头,嫌前面开奇瑞的男司机挡了她的路,竟下车争吵,最后还出手扇对方耳光,结果被对方反手打了一巴掌,连帽子都打飞。该女子因为无法抑制“自恋性暴怒”而产生不当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的社会关系,更是给自己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好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阻碍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过去的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其次,“镜像效应”会扭曲人们对关系的认知;最后我们还认识到,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

4 如何建立长久的关系

既然关系的发展中存在这么多阻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着重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

前面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对其日后的认知模式、处事方式都造成深远影响,因此,要破除“过去的情结”带来的关系阻碍,我们就要去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生家庭。

书里,作者讲述了自己处理过的一例个案。一对中年夫妻由于亲密关系障碍而走入咨询室,太太对先生充满抱怨,言语逼人,而先生语无伦次,说话断断续续。咨询中太太说起,有一次她心情不好,回家想找老公聊一聊,老公却跑去阳台洗衣服,这让她很伤心。在作者的引导下,先生说出了这么做的原因。原来先生有6个妹妹,小时候父母务农,他要照顾众多妹妹,妹妹们哭的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为她们做一些事,让她们好受一点。

这种行动式的作为就是他表达体贴的方式。当太太读懂了先生的心意,内心终于释然,她也谈到了自己的“家庭原型”。原来太太的父亲是个很严肃的人,既不会鼓励女儿,也从不安慰女儿,所以太太认定身边的男人都不能跟自己好好说话。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进入“家庭原型”去寻找自己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成因时,我们就会发现,过去有哪些情结导致了当下我们对他人、对关系的误解。而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家庭原型”,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能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关系,从而化解关系中的障碍。

除了要辨识“家庭原型”在关系中的影响,我们还要学会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它”。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什么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里奥·亚考毕曾借用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的概念——“我与你”和“我与它”,来解读这一命题。简单来说,“我与你”是面对一个“完整的人”时所持有的态度,“我”把“你”视为独立的个体,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各自完整的,作者把这种视角称为“有伴视框”。而“我与它”则是把“我”以外的人事物,都看成是自己内在世界的投影,是“我”内心世界的附属品。当人们用“我与它”的观点去看待关系时,就无法看到真实的对方,从而阻碍关系的正常推进。

比如说,一个男人非常重视女朋友的外貌,他找了一个美女谈恋爱。男人觉得自己很爱自己的女朋友,但其实,他可能只是无意识地通过女朋友的美丽,来维系自己在男性自尊上的需要。他希望旁人对他能吸引漂亮女孩的能力感到钦佩、羡慕甚至嫉妒,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男人持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这段恋爱关系很容易会引发女朋友的不安全感,她会担心男人只爱自己的“容貌”,而不是爱自己“这个人”。她会被激发出求证心理,比如频繁梦见自己失去美貌,甚至在现实里引来灾祸导致毁容,从而验证男人的真心。

作者强调,“我与它”态度中的“它性”,会阻碍人我之间的真实互动,我们被彼此的想象和无意识隔离,没有办法体验到真实完整的“我”和“你”。只有当我们不再以“自己”的位置来思考,而是关心“对方做了什么让我快乐与难受”以及“我做了什么让对方快乐与难受”,用一种“关系”的视角来思考,我们才会减少扭曲对方的可能,开启真正的关系。像刚刚说的那段男女关系,男人只有将女朋友视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而并非只是满足自己内在想象的需要时,才可能拥有真实的爱和良好的关系。

在认识了“家庭原型”以及找到正确的关系视角后,我们还要学会运用共情的力量,感化对方。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最初是由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原本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放下自己的权威感和说教欲,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感受,与对方的思维、情感产生联结,从而使对方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模式带来的好处其实并不只出现在咨询关系里,在日常生活中,共情营造的关系优势也随处可见。比如,与自己关系要好的闺蜜,那些人见人爱的贴心暖男,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别人的知心好友,或是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欢,就是因为和他们相处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说什么做什么会被否定、被责怪,和他们在一起很放松、很安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曾在课堂上分享过一例咨询个案。有个女孩在第一年高考时考了640分的高分,由于报名不当轮空,没能进入理想的学校,第二年再考只拿到600分,不得已只好去了另一所大学。然而,女孩始终没有接纳入学的事实,即使读到大二,也还在想着要退学重考。女孩的妈妈对她百般劝说和教导,结果反而使俩人的沟通陷入僵局。咨询过程中,岳晓东顺应了女孩要退学的想法,一起帮她梳理申办退学的步骤,最终,女孩自己理解了退学这一选择的不可取性,恢复了正常的读书状态。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名言:“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感同身受的理解,能消除人际之间的心灵屏障,给对方以舒适安全的体验,从而避免对方因为“不被回应的感觉”而可能引发的“暴怒”,让关系顺利推进。共情可以感化他人,促进关系的发展,因此,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运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小结一下,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如何做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当下的关系;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它”,用正确的视角看待关系;最后,我们还要怀着一颗同理心,运用共情的力量感化对方,确保关系的顺利推进。

5 总结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关系。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人生而孤独”,却不能没有伴。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寻找自我,认识我自己,关系中所出现的烦恼,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紧接着,我们了解了人际关系发展中有哪些阻碍。过去的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而“镜像效应”会扭曲人们对关系的认知,除此之外,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

最后,我们学习了建立长久关系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现在的关系;同时,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它”,用正确的视角看待关系;最后,我们还要运用共情,用理解、包容的态度感化对方,确保关系的发展。

人生在世,关系无处不在,没有人天生就是社交高手,每个人也都会在关系中遭遇困难。但只要主动学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去突破关系发展的瓶颈。而这本名为《在关系中成长》的心理学读物,正是能指引我们走出关系迷雾、学会自助成长的领路人。希望你能通过学习书中的知识点,更好的觉察自己,并获得持久健康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