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子曰:“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今天重点说说颜回为什么“不违”。
对于孔子的教诲颜回为什么没有一点质疑?那是因为颜回极端聪明,对夫子所言一点就悟,正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另外一句话或者能证明这种想法。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这句话是说颜回对自己无所助益,孔子这是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一般来说弟子能提出好的问题,夫子好借题发挥,解释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这样也能让其他弟子受益,也使得课堂充实而又有针对性。如果更好一点弟子能提出老师意料不到的疑问,则又能启发老师深入的思考,对老师也是极大的收益。可是颜回对夫子的教育没有任何质疑,所以也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之所以出现颜回没有质疑并不是颜回阳奉阴违,而是颜回拿夫子的教诲与自己的平日所思所想或者道德实践逐一对照,发现竟然如合符契,内心只有如遇知音的喜悦,哪还顾得上质疑呢?
不止颜回把夫子当成知己,夫子也常拿颜回跟自己相提并论。有一次夫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就是说如果有人重用我们,我们就去借机推行我们的“道”,如果没有人重用我们,我们那把“道”藏在我们身上以待时机,这恐怕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吧?夫子行止由道不论穷通今天看来也是凡夫俗子望尘不及,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也只是看到颜回能跟他一样做到这一步,可见夫子对颜回的嘉许。也不难看出孔子是把颜回引以为知己的。
所以,才有了“颜渊死,子哭之恸”,弟子们提醒他有点过于悲痛了(孔子时常教育弟子要用“礼”来节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任由感情泛滥)。可是夫子却说我不为这么个人悲恸为谁悲恸呢?一生以恢复礼乐为己任的孔子在颜回死于自己之前时,也不顾礼乐的节制,我想一个原因是死了一个一生引以为知己而且是唯一一个知己的弟子吧?
颜回死的时候夫子哭天抢地的说:“噫!天丧予!天丧予!”为什么呢?夫子五十而知天命,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夫子始终认为他的使命就是“替往圣继绝学”。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把道统的继承和传播全部寄托在了颜回的身上。而今颜回先他而去,自己的道统无人继承,百姓无人教化这让他情何以堪?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作为一个老师能教一个像颜回这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学生,何其幸哉!
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欢迎讨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