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单元的第一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包含《马诗》《石灰吟》《竹石》。在教学《马诗》一课时,布置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搜集,然而学生上交的资料五花八门,诗人、朝代、诗歌含义、系列古诗等等,不聚焦又杂乱。在“空中课堂”进行学习,学生查阅资料来得很快,随时一“百度”,资料一大堆。面对网络上的大量资料,我们老师如何指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查阅,让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回顾统编教材的六年级上册,在“鲁迅单元”已经安排过这一内容,那在六年级下册对学生的要求有什么变化呢?在本单元学习古诗时,学生又应该查阅哪些资料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四单元第一课的教学。
(一)教学概述
由于我们是通过“空中课堂”进行直播授课,我提前布置学生对《石灰吟》进行了居家式预习,查找了有关诗人于谦的资料。本课的教学主要是以下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二、借助注释,读懂诗句;三、借助资料,读懂诗人;四、明白诗人志向;五、方法小结,拓展延伸。
(二)片段实录
师:在昨天的预习中,布置了大家去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大家查到了哪些?现在交流一下。
生1:于谦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生2:于谦是明代的大臣字廷益,钱塘人,永乐19年进士,出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
师:你们查到的是诗人的基本资料。
生3:这首诗是于谦经过石灰开采开采的地方,看到了这些人在煅烧石灰,青黑色的山石经过雄雄烈火的焚烧之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12岁。
师:你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学习古诗有帮助。
生4(笑):于谦是进士,他的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
师:这一类资料对帮助这首古诗的学习意义不大。
生5:于谦任职的时候,明英宗被别人俘去,有人建议迁都南京,而于谦力主抗战,保卫了京城。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了敌人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宫廷史史册,但后来,明英宗复位,就将于谦杀害了。
师:于谦保卫京师的故事很有价值。
生6:于谦为官清廉,后来于谦被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师:这份资料说明于谦的清廉,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大有裨益。大家查找的资料很丰富,注意查阅到了资料后要进行筛选,哪些资料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应该作为重点记录好。(课件出示筛选整理的资料)比如刚刚大家交流到的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于谦清廉的品质,诗人于谦誓死保卫北京城,都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有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播放微视频)。
(三)反思改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列入课程总目标,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教学要求作为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对资料的收集却不重视处理,只注重笼统的要求,忽略了细化的指导,没有让学生在对课文质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选编的是三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在教学中,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诗人志向、品性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在《马诗》的资料查阅中,大部分学生简单粗暴地甩出一堆诗歌大意、诗人韩翃的生平资料,只有七个学生准确地筛选了和本首诗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料。学生查了资料,但是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与思考、选取、整合、内化、学会运用,只是简单堆砌、汇报收集的内容。学生查了资料并不等于会查资料,这就是学生缺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能力的重要原因。
有了上面的教训,在进行《石灰吟》的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时了解诗人生平,进行初步筛选,找出对理解本首古诗有帮助的资料以便上课进行交流。在第二次学习交流中,大部分学生查找到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于谦清廉的品质,诗人于谦誓死保卫北京城,在教学片断中,六个学生查找的资料有三个精准地筛选出了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料。从课堂反馈中能看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学生查了资料,不等于会查资料,在查阅资料之前,离不开老师的方向引领,查阅之后,仍需要筛选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