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由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刘鹏教授带来主题为小学高段语文教材的文本细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专题讲座。
用过酒店精心准备的丰盛的早餐后,来到会场,主讲人已打开了课件,静坐着等候学员了。这就像是平像上课的老师的真实样子,敬业的老师的统一的风格。
等学员陆续落座后,周围的声音包裹而来,这些声音有共同之处,都是各自单位里工作上的一些处理:左边的第一个学员老师正在跟一个家长微信交流,左边第二个学员老师正在跟搭班老师交待班级卫生区打扫的事,身后边一个学员老师正忙着补单位里布置的某种笔记内容。还有我自己也是刚刚接了一个语音电话会议。
8:30讲座准时开始。下面是在倾听中的一些速记:
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标准,不是方法。
我语文核心素养看重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看不出摸不到的一种能力,但这却是优等生的标志。如何在教学中巧妙的自然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呢?
关于文本细读: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中心,重视文本的内涵结构,重视熟读精思,反复吟诵,窥察作者的本心,超脱于字词之上去感受整体。
不仅细读:关注写了什么,还关注到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即关注作者是如何叙说,如何编排结构的)。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进行文本细读的可行性
①学生层面,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生活体验,认知和思维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属于逐步从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
②教材层面,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之作,出自名家之手。经典之文,字字珠玑,意蕴深厚,唯有静下来心来慢慢品读,才能领会其遣词造句之巧妙,也是逐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过程。
③教学研究
④新课标的要求。要求让学生用讲述评析的方式讲自己学过的课文。情感无法描述,如何如具象的方式描述抽象的情感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是小孩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
思维能力的提升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有迹可循。
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一:五年级《古人谈读书》。
案例二:六年级《盼》
28日下午,由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邢露老师带来小学语文习作评价指标构建的专题讲座。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习作评价又是习作教学整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习作评价体系应该是严谨的,科学的,多元的,让学生在整个习作评价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往往只是兴趣放在老师的评语中,而对需要修改的地方不感兴趣。如果评价滞后,不及时,学生兴趣也不大。阅读是输入,写习作是输出。阅读要关注到行文思路。
制定习作评价量规。
制定习作评价标准。
课堂上核心段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