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22 二百四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语音整理
本章从内容上看,是孔门弟子记述了孔子对饮食的要求和规范。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不仅注重饮食的卫生,而且还处处遵守礼制。这既是孔子重养生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首先这八个字,大家都很熟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的是稻粱一类的谷物,大概率是小米,因为孔子时代的北方人,吃大米的机会并不多。在这里它主要是强调什么呢?就是食物的加工要非常讲究,越精细越好。“厌”不是讨厌,而是“满足”的意思。“精”指的是舂米的精度。意思就是稻谷舂的越精细越好。这一点呢,可能和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吃粗粮、杂粮,尽量保留食物原来的营养。主要是考虑到古代粮食比较匮乏,对于孔子这种学术大咖来说,饮食上的要求当然是精益求精,完全没有必要奇怪。
“脍”,看字形,有个月字边,说明它是一种肉,在这里特指是生鱼片,或者是生肉片。实际上这种生肉的吃法,不仅仅是在日本料理里有,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成语“脍炙人口”的脍就是指生鱼片儿。这里的意思是鱼肉片的加工越细致越好,因为加工细致鱼肉更容易入味。
总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孔子对于饮食方面是比较讲究的,对食物的加工是越精细越好。
在讲了这个大的原则之后,随后就讲了“七不食”,在七种情况下,孔老师是不吃这些食物的。我们来一个一个看。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这里面有两个字,现在都不常用,一个是“饐”,音一。指粮食受潮后的样子,很可能变质了,一个是“餲”,音爱。指食物馊臭了。馊了或臭了就不能吃了,这一点孔子和普通人的要求是一样的。
“馁”指鱼肉腐败。“败”则是指牛、羊肉或者是猪肉腐败。这两句意思就很明确,腐败发臭的食物是不能吃的。不仅孔子不吃,我们也不吃。
这里大家要注意这两句的结构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是主谓式的偏正结构,是“食,饐而餲”,第二句是并列结构,“鱼馁和肉败”。也有人认为“饐”是因为腐败而发臭,“餲”是因为经久而变味。而“馁”和“败”是一个意思,都是腐败。
“色恶,不食。”食物如果发生变质,在外观上它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孔子只要食物的颜色变了也就不再吃。
“臭恶,不食。”“臭”在这里读“嗅”,这个古今的意思有所区别,“臭”就是气味。“恶”就是味道不好,食物变味儿了。这种情况孔子也“不食”,这让我想起来杜甫的那首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自大户人家的宅子里飘出来肉的香味儿,而路边的人却饿死了。不是说公卿贵族家酒肉腐败了发出臭味儿。
这样一来,按照孔子他的这个标准,像腐乳、榴莲一类的东西恐怕都不能吃了。
“失饪,不食。”“饪”是加工食物由生到熟,就是所谓的烹饪。也就是说孔子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该煮熟的没煮熟,不该煮熟的却煮烂了,一概不食。孔子这个口味有点刁。
“不时,不食。”“不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说孔子只吃当令的蔬菜,不吃反季节蔬菜。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大对头,因为孔子所在这个时代应该只有应季蔬菜,没有塑料大棚去种植反季节蔬菜。第二种解释我觉得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就是吃饭要按时辰,没到饭点儿就不吃饭,就是守时。
“割不正,不食。”这个解释就有点儿千奇百怪了。有人说,就是割的肉要方方正正他才吃,因为不方正的肉,恐怕都是那些边角料,孔子要求比较高,就不吃了。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割肉没有按照肉的纹理去切,可能看起来凌乱,影响观感,孔子也不食。其实古人吃肉主要都是大块吃肉,不像我们现在一定要切成肉丝、肉片、肉丁,分解的非常精细,方法也很讲究。就是说孔子对食物的外形也是有规范要求的,这里大概是指祭祀用过肉,外形要方正。
总之,孔子对于饮食方面是比较讲究的,质地啊,颜色啊,味道啊,时间啊,甚至分割的方法都要按照规矩来。
“不得其酱,不食。”这个要求现在看起来可能就有点儿奇怪了,实际上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关于卫生方面的要求,因为如果食生鱼或者生肉要有酱料,这个酱料可能有葱姜蒜,它有这个杀毒消菌的作用,如果这个酱配的不合适,孔子也是不吃的。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气”通“饩”。这个“食气”就理解成主食,就是说在孔子用餐的时候,虽然肉很多可以多吃,但是孔子很有节制,食肉的总量不超过主食。啥叫主食,谷物类食物,相对于我们现在叫它副食的其它肉类菜。这一点在《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明确:“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就是五谷杂粮是养人身体的一个根本,五畜为益,就是五种牲畜的肉只是一种补益,它能够增强人的体力气力,但是它只起辅助作用。
“唯酒无量,不及乱。”我觉得孔子这一点做的是很好的,酒很多也不限量,每个人酒量不同,没有必要统一,大家想喝多少喝多少,但是要自我约束,不能醉的一塌糊涂,胡言乱语,撒酒疯,甚至醉得不省人事。
“沽酒市脯不食。”这个“沽”是专指买酒,买其他物品则叫“市”。“脯”就是干肉。这句话意思是,在集市上买的酒,孔子不喝,在集市上买的干肉,孔子也不吃。对于孔子来说,酒需要自己酿,干肉也要自己晒。记得过去山东有一个酒品牌“孔府家酒”,据说就是孔子家族自酿的一种酒。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
“不撤姜食,不多食。”这个“不撤姜食”解释比较多。一般认为姜在古代是一种零食,随便吃,但是不能多吃,容易上火。我们今天的姜,当零食的吃的很少,只是一种调味品。总之,姜作为一种特别的食物,其他食物都撤下去后还继续保留。尽管留有姜,但是也要自我约束,不要多吃。
总之,这一章记录了孔子对吃饭的各种讲究,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爱惜。因为在孔子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其实爱惜自己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
李零讲解
这是讲吃喝。
首先,是从正面讲吃: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强调食物加工要非常讲究,越精细越好。“食”是稻粱类的谷物,特别是小米。“精”,是舂得很细的米。古代舂米,没脱壳的谷叫粟。粟16又2/3斗,出米10斗,叫粝米。粝米10斗,出米9斗,叫糳米;出米8斗,叫毇米或粺米;出米7斗,叫持御或御米。粝米是“粗”,糳米、毇米、御米是“精”(《九章算术·粟米》《说文·米部》和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脍”是生鱼片或生肉片。成语“脍炙人口”,脍是生肉,炙是烤肉,最好吃。台湾学者萧璠考证,“脍”就是生鱼片或生肉片,特别是生鱼片,我国叫“鱼生”。他说,吃生鱼片蘸青芥末(wasabi)不是日本独有,我国历史上一直就吃,而且也沾芥末吃。比如诗人称美的“松江鲈鱼脍”,就是生鲈鱼片。内蒙古、青海、西藏,他们也吃冬天储存春天化冻的生牛肉片和生羊肉片。
然后,是讲“七不食”:
(1)“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音yì,是形容米饭受潮;“餲”音ài,是形容米饭馊臭;“馁”音něi,是形容鱼腐败;败,是形容肉(牛肉、羊肉、猪肉等)腐败。
(2)“失饪,不食”,煮熟叫“饪”,不熟叫“失饪”。
(3)“色恶,不食”,“色恶”,是颜色难看。
(4)“臭恶,不食”,“臭恶”,是气味难闻。“臭”音xiù。
(5)“不时,不食”,“不时”,指不按正常饭点吃饭。古人一天吃几顿饭,饭点怎么安排,好像不太固定。我们从古代的时制名称看,它分两种,一种是十二时制,只吃两顿,半上午(8—10点之间)一顿,半下午(16—18点之间)一顿。一种是十六时制,吃三顿,早饭一分为二,6—12点之间,各安排两顿,晚饭时间大体相同。上午饭叫“食”,如果分两顿,一顿叫“蚤食”或“朝食”,一顿叫“暮食”或“晏食”,下午饭叫“餔”。有人把“不时”解释为不吃当令的粮食、蔬菜和酒肉,不对。那样的话,孔子的嘴也太刁了。
(6)“割不正,不食”,古人吃肉,主要是大块吃肉,不像后世,一定要切成肉片、肉丝、肉丁,分解牲肉,方法很讲究,方法不对,不能吃。
(7)“不得其酱,不食”,酱,类似西人说的sauce,有肉酱、芥酱等等。吃鱼、吃肉配什么酱,很讲究,搭配不当,就是“不得其酱”。酱的作用不仅是提味,还有养生治病之功效,特别是防止生鱼生肉中的寄生虫。
最后还有四条,也是禁忌。一是吃肉再多,不要超出肉食、主食的合理搭配;二是喝酒虽不限量,每人有每人的量,不必统一,但不要醉得一塌糊涂,胡言乱语,撒酒疯;三是从外面买来的酒肉,不要用;四是姜食留而不撤,不要因为摆在跟前,就不停地吃。
这四条,有些词要解释一下。
“食气”,应读“食饩”,“饩”音xì,是馈赠的食物。
“沽”,同酤,买东西叫贾,买酒叫酤;“市”是市易,也是买;“脯”是干肉。这样的酒肉,孔子认为不卫生,不新鲜。
“不撤姜食”,前人有各种解释。晋陶弘景说,姜是常备案前的零嘴,可以吃,不宜多吃(《本草经》注)。清王夫之说,晚饭后,姜可提神,防止夜里打瞌睡,但不宜多吃(《四书稗疏》)。姜是别的食物撤去后留下来的食物。今日餐仍有姜食。
中国人吃喝考究,有很多长处,但现在大吃二喝,划拳行令,转圈敬酒(强人所难,还叫什么敬),借酒撒疯,不起哄,吃不成饭,实在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