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一个话特别多,也特别喜欢说话的孩子。后来,我发现挺多小伙伴也喜欢我说话,于是就更平添了我说话的兴致。
那时候住在老楼里,爸妈常会看见一个比较奇特的场面——一群的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我漫无边际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
那时候能接触的课外书很有限,我也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的人。有这么东西可以去讲,是因为我有一个特殊的输入渠道,就是听评书。不管是收音机里的、还是电视里面的评书,我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去收听。
从迷恋听,到开始喜欢讲,一直收获到写。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特别是在写作方面。
我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晚间一个半小时的自习课,如果是语文老师补课,基本上就让我站在台上讲故事。
那时候晚自习听我讲故事,算是全班同学的一项娱乐。不仅班里的同学爱听,也时常会有外边的同学爬窗户来听。
故事的情节是我听来的,有时候是我即兴发挥二次创作瞎编出来的。但不管怎么样,都很受欢迎。
那时候,我从来不知道在人前讲话紧张是什么滋味儿?人越多我越高兴,人越多我就越有兴致,人越多就越能激发起我的表现欲。
后来语文老师换了,新来的老师不再给我这个口若悬河的机会了。我各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就陷入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平庸状态。
再在人前讲话,特别是那种需要上台的大场面,我都会特别紧张。
还记得有一次我临时接到任务,代表单位去市机关演讲。本来就准备不充分的我站在台前,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了,大脑一片空白,只能灰溜溜的下台了。
尽管后来决赛的时候,我硬生生的把自己的文稿背了下来,也取得了名次。但这次经历还是深深刺痛了我。为什么曾经那样一个擅长表达的我,会对舞台充满恐惧呢?主要是我缺少这样的机会,缺少站站在舞台上面对大众的机会。
童年时的我,可以说没羞没臊,毫无顾忌,不懂得什么叫出丑。可以肆无忌惮。经常性的在人前表演,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惯性。后来的我没有了表现自己的舞台,年龄增长也平添了很多羞怯心理。几次失败让我对当众说话有了心理恐惧。
再后来单位每年开联欢会,我都是主持人。做了部门负责人之后,讲话的机会多了一点。一般公开场合需要讲话,我基本还能应付得来,但只是中规中矩。
我一直怀念那个年少时在众人面前讲话肆无忌惮的我。我失去的不是一项技能,而是一种珍贵的心态。这种心态让我无所顾忌。这种心态让我勇于面对挑战。这种心态给了我莫大的自信。现在我想重新把塔找回来。
我很感谢初中那个语文老师,我现在再没有青少年时期那么多公开演讲的机会了,但我希望抓住现在的每一次机会,去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昨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博主,提到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他说语言表达训练关键是练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随便选择一个主题去自由发挥。没有上台的机会也可以围绕选定的话题展开说给自己听。开始可能只能讲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越讲内容会越多、越丰富,时间也会越来越长。等随便一个话题都能讲到半小时的时候,再试着往少了说,往精了说。
捡紧要的、关键的讲到20分钟、10分钟、5分钟……当用一两分钟,就能把一个话题准确、精炼的讲清楚的时候,思维能力就很强了。
我想试着尝试一下,今天这篇日更就是我用这个话题,用语音转文字的形式写出来的。25分钟时间里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如果坚持每天都能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日更挑战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