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养生的大原则,其要点就是: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就是说养生的根本是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一年四季阴阳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最好的养生办法就是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养生是根本,身体健康关键在于每天的起居有常,待到看病求医其实已经晚了。
01
春季的特点是生,天气生,地气生。所谓发陈,可以理解为“使陈发”,就是推陈出新,冬天埋在地底下的种子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也可以理解为“发而陈”,陈就是陈列、展示的意思。最后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要适应春季生的特点,人们应该天黑则睡,天亮则起,就是早睡早起。我认为夜不是晚的意思,而是天黑入夜的意思。夜与早对就是黑夜和早晨,第四段晚于早相对,才是时间迟早的概念。
人们应该释放舒展自己的身体,多做运动,精神上意气风发,身体上、情志上都不要束缚自己。这就是春季养“生”的道理。
违背这一规律和养“生”要求,肝木得不到生发,肝气就会郁滞。春属木,肝也属木,木性生发。生发不足,则阳气不充,阴胜阳则寒。到了夏天,“长”的基础就不牢固了。
02
夏天的特点是“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疏到密,由低到高,由弱变强,这就是所谓的“蕃秀”。天气降,地气升,阴阳交合,万物得以开花结果。
夏天昼长夜短,所以也要夜卧早起,保证睡眠,夜同样不是晚的意思。夏天天气炎热,身体会感到不适,不要受这种气候环境影响,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夏天的特点,本来就是要将春天的生发之气,发散出来,由无形变有形。这就是养“长”的道理。
违背这一规律,心气就会受到伤害。夏属火,心也属火,火炎上向外。火势被遏制,得不到释放,郁滞在半表半里之间,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到了冬天还会发病。所以冬天有些病都是夏天埋下的祸根,中医主张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03
秋季是收获果实的季节,四时之气在春夏季节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到了秋季达到顶点,并发生转折,“平”应该是平抑的意思,容平就是把上升的春夏之气盖住,打住,往回收,像装在容器里一样。
从人的身体上来讲,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肺为华盖,一方面,它要宣发肺气,把身体中的废气向上宣发出去。另一方面,肺的肃降之性可以把肝木生发之气输送给心火肾水。
早卧早起,就是天不黑就睡觉,就是早睡。人们应该使自己心绪早点安宁下来,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自己的元神和阳气,使秋气的宣降平衡。这就是秋季养“收”的道理。
违背这一规律,肺气就会受到伤害,到冬天就会食谷不化,用于收藏的神气、营养精微物质就会不足。因为如果肺气宣降失司,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04
冬季冰封天地,土地开裂,阳气出于闭藏的状态。
人们应该早点睡觉,早晨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心绪内敛,作矜持状,防寒保暖,不要把身体肌肤暴露在外,否则阳气就会外泄,这就是冬季养藏的道理。
违背它,肾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春天四肢会厥冷无力。因为冬天没有藏纳足够的阳气,春天的生发就没有了根基。
05
总之,养生的第一要义就是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的生活起居都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对肝心肺肾产生伤害,埋下来季发病的病根。
第5段话语意非常晦涩难懂,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我认为肯定在抄写中出现了一些错字,由于错字太多,逐字逐句翻译只能牵强附会,没有意义。实际上结合上下文,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地交感,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什么是天气?这个词太抽象,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落不到实处,我认为应该把它具体化,就是春之木气,夏之火气,长夏之土气,秋之金气,冬之水气,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日常起居违背春季生发的特性,则少阳胆气不生,肝气郁结;违背夏季上长的特性,则太阳小肠之气不长,心火不足;违背秋季收敛的特性,则太阴肺气不收,肺气上逆;违背冬季藏纳的特性,则少阴肾气不藏,肾气不足而浊沉。因为肾气是一股清轻的阳气,它有赖于肾气充足,循环无端,一旦不足,运行就会不畅,就像气球一样。
阴阳四时,是万物的根本,春夏宜养阳,秋冬应养阴。违反阴阳四时运行规律这个根,等于砍掉了生命的大树。就是说,顺从阴阳运行的规律则生,反之则为死。
这就是黄帝内经要告诉我们的总诀: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日常起居遵照阴阳运行的规律而行,则身体健康,反之则病。懂得这个道理,并依法遵循,就是得道。日常起居如果违背四时阴阳的变化,就是内格。
圣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这个意思。等到生病了才去吃药,就已经晚了,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打井,要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
所以,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重视养生,等生病了再吃药,就已经晚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