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水带山脚散步的时候,经常会在尖叶杜英的脚下发现野堇菜的身影。
堇菜,是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得也不高,就4~14cm,嫩叶就像短小的柳叶,成簇集中生长在筷子般粗细的根茎之上。
一枝或数枝淡紫色小花就在叶腋下伸出,花型侧面看就像西方巫师戴的锥形帽子,那看似是紫色,却又偏向紫红色的花,让古人觉得它的颜色特异,便将这种色彩,给了个单独的命名”堇色”。堇菜开花的时间在2~3月份,不过在11月份也可以有少量的花开的。
堇菜的果是个长椭圆形扁平的家伙,表面灰绿色,熟了之后就会离开,变成三个杈,每个杈裂开后,就能看到里面有数颗扁圆形的种子,有点像粟米。
野堇菜,古时候包含了早开堇菜、紫花地丁、东北堇菜等种类。名字也多,除了野堇菜,还有犁头草、玉如意、苦地丁、地丁草,扁豆秧、小鸡菜、黄瓜菜、三角草、泥头尖……有的名字是形象地表现出堇菜的形态,有的名字就只是突出它的味道了。
当中,最美丽也是最为人知的名字,就是紫花地丁了。紫花是指它开紫色的花,而地丁因为它的地下根又细又长,而且只有一条根,犹如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地底下,紫花地丁就是因此得名的。
因为堇菜的种类多,都说叶子略宽、开花较早的是“早开堇菜”,叶子狭长,开花晚一点是“紫花地丁”。不过,我还是分辨不清。
紫花地丁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所以在网上也有干品出售,还卖到30几元一斤。
紫花地丁的鲜品要在太阳下自然晒干。在温度不够高的季节采收的话,不要洗干净后再晒干,因为温度不够高,洗了之后就不好晒干,紫花地丁的颜色就会发黑,整棵紫花地丁就会变得软塌塌的,不好看,药效也没保证。
紫花地丁使用方法是全草煎煮或泡茶喝,可以去火消炎,对皮肤有好处,据说能修复伤口。
紫花地丁草还会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味道,有人告诉我制作紫罗兰的香水原料就是它。不过,用紫花地丁的花朵,用糖腌制食用,倒是香甜可口。
所有堇菜倒是都可以用来做菜吃。用来煎鸡蛋的口感还不错,也可以拌粉蒸着吃,哪怕是用来包饺子也是可以的。
堇菜的口感略苦。也是一般的野菜所特有的本来的味道。感觉我们现代人越来越爱吃野菜,就是为了这种苦后回甘的口感。是喜欢苦尽甘来的感觉,还是因为经历得太多,觉得这个口味就是人生的写照?难以探究了。
不过,据说堇菜是要吃根茎的。把根茎洗净蒸熟后,那味道就跟山药一样。大家有机会不妨一试,代我去验证一下真实与否。
只是,每次见到这种小野花都想移回家种,但试过两次都拔断了它钉子一样的根后,我就不忍心再下手了。
不过,这种堇菜如今在江门也极多,倒也不必非要种在家里。东湖公园的草地上,白水带山脚的树根旁和草丛边,甚至在江一学校的校门口的花圃里……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身影。只需等到春天一到,那山野草丛里便都是星星点点娇艳的紫花。
在新会的圭峰山,在爬山的途中也会偶尔见到。虽然长得娇小,但那一丛紫色的小花着实吸引人,在大丛的绿色中,单独地长在黄泥土上,娇怯怯地向人窥望。
小时候,在江门市区的花园新村也会经常见到。它就长在黄泥土的小山冈上,和也是开紫色小花的倒地蜈蚣草长在一起。现在,那黄泥冈早已变屋屯,这两种花也早已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