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告诫自己,讨论问题,我不过是个发言人而已。我一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是必须竭力避免教训人的态度。人家说“引领”,是一种礼貌,自己若当真,那就太不清醒了。
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
没有学过教育专业的人,也完全能用这种方式工作。比如发火,比如评比,比如罚抄作业,比如不让回家,比如赶出教室,比如给家长打电话告状……
正规的个案研究,研究者常常是要亲身参与其中的。案例研究却可以通过其它教师的叙述间接地了解情况。
第一部分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
本部分侧重讨论的是教育理念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案例1 “我的教学成绩从没有这么好过”,“欣喜的同时我有点心虚”
点评:教育成功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成功——业绩的成功(应试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成功是真正的育人的成功(素质教育);(1)真正的育人的成功。不满足于取得好的业绩,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发展。(2)育人成功与否,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教师是否培养出了有创新能力的重量级学生。第三个层次,就是思想的成功。教育者能拿出独到的教育思想,即可涉足这个层次,若有全面深刻、开风气之先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家了。比如陶行知先生,我们关注他的不是他培养了那个学生,而是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个层次的成功与第二个层次的成功有时是矛盾的。教师追求工作业绩的时候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可能是速效的、短视的、有后遗症的、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事实上,只要用心,教师可以同时把业绩和育人两个层次都做得很好。
最悲哀的就是,第一层次还没有得到领导的彻底认可,又有了一点第二层次的意识,像我。于是,领导调侃: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有心无力。
面对别人的应试教育得抢时间,王晓初老师说:我不生气,我也不抱屈,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内部挖潜,减少讲课时间,课上写作业。我不逼学生,但也要求他们认真复习,到考试的时候弄个中上等,我觉得这就对得起学生了。领导当然不会树我为样板(我也不想当),但也不会调侃我,因为我业绩说得过去。再说,他知道如果跟我过不去,我的反击可能很锋利,不留情面,而且我与青年教师普遍关系不错,我常常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领导大概也看出我不是没本事的人,也不是孤立者……于是我就可以“宁静以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