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静下来思考这三个季度的工作,却抬眼看到书架上的那些专业书,发现真正能够被反复研读的,只有那么几本,有的好像只翻过几页,就躺到某个角落去了。
有一本书叫《引导会议之火》,是几年前导师推荐给我的。坦率的说,一开始真看不懂,随着后面项目做得多了,慢慢地看懂一些了。接着又发现,看懂了、觉悟了,却离真正做到还有太远的距离。一方面,是每次临到现场总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冲动,希望自己能够给参与者带来点什么;另一方面,看过书之后,内心偶尔会有忽略、逃避某种态势出现的心理。惭愧啊,也许这也是修炼的一个过程吧。
书中形容处于工作坊之中的引导师,就像伫立在火中。这里的火,指的是团队在议题讨论中所呈现的冲突、混乱、漩涡、激情。引导者即是一个点火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与火无关,却必须伫立在火中的人。
如何不被团队激烈的冲突所影响?如何不被混乱的逻辑所冲击?如何能够平静地看待人们对工作坊流程与成果的质疑?如何在不受情绪影响的状态下,平静、包容地接纳现场所有的声音?如何觉察到那个需要发声的人?
这一切,皆源于引导者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认知。
好几次,有人和我说:我真的很佩服您的控场能力,您几句话、几个问题就让那些平时骄傲得不行的领导们,那么热烈地参与。您是怎么做到的啊?
我笑笑,不知该如何回答。
昨天读另外一本书,书中提到“管理就是授权他人或和他人一同实现目标”。联想到引导的过程,颇有感悟。和他人一同实现目标,这在引导过程中有很大的体现。引导师不仅要认真规划和其他人应该怎么处理难题,还要运用正确的过程、适应团队的方式来保证解决问题的节奏。
有很多伙伴曾经问过我,引导师具有一定行业经验好,还是没有行业经验好?现在看来,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问题。因为成为引导师的那一刻,就已经意味着,你要试图把对所谓正确答案的直觉和直观经验放到一边,转而关注如何和别人一起工作,促动别人来形成一个答案。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行业背景会带来真正的帮助。反之,恐怕行业经验越丰富,麻烦就越大。
认真总结下来,我发现:真诚、专注当下、放下、看见,是我这些年来的感悟。
每一次的沟通,都必须是真诚的。一方面源于对对方专业能力、过往经验上的尊重,另一方面人是感性动物,不真诚的表达,对方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你是否真的用诚意去倾听对方的观点,还是只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要求对方发言,我想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到你内心的需求;
在项目进行中,会发生很多意外的事情。当你第一次与伙伴们互动的时候,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问答,都向外折射着你的专注度。当你与他人交流时,哪怕只有一秒的时间,也要让他成为这一秒的唯一;
当踏入引导场域的那一刻起,引导师必须学会放下。放下你的身份、放下对议题的假设、放下对主办方的质疑、放下对参与者能力、意愿的怀疑、放下过往的直观经验,甚至放下对流程的执着,你唯一的重点就是眼前这群人,你将与他们一起探询未知的答案。这个时候所有的感知器官都被打开,全面捕捉着面前的每一个信息,只是为了帮助团队顺其自然地达成最终的成果。
最近一次的工作坊,破天荒地没有搞准备好的破冰活动,因为那个场热烈得就像是昨天的节奏延续一样。直奔主题的做法,让所有的参与者即兴奋也让他们觉得高效。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其实是不执着于流程,服务于现场的一种表象。
导致团队分歧的最大障碍,往往是相互之间没有“被看见”。每个伙伴习惯性地只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有机会表达,却完全不在乎别人在说什么;每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KPI,却没有人主动关注公司的目标是什么;甚至很多参与者不断地在宣泄情绪,虽然他们也知道这里并不能够解决。
做为引导者为了帮助团队走向目标,需要在引导过程中,帮助团队成员看见系统、看见整体、看见相同、看见差异,只有相互看见,才能够相互理解。唯有相互看见,才是走向共识的起点。
每位引导者都有自己的理念。这些理念帮助引导者更好地与团队合作,虽然形态各有不同,但这些内容其实都在解读:“我是谁?”、 “我要为团队贡献什么?”、 “我将以什么姿态出现?”、 “我的作用是什么?”。
西蒙·斯涅克的著作《START WITH WHY》中,阐述了一个称之为黄金圈规则的模型。即:做事之前先要问:为什么?再想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引导师在面向项目时,也要不断的这样问自己:
WHY:对于甲方来讲,我的价值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邀请我?他们希望我贡献什么?
HOW: 我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以什么样的准则来做事?当团队发生冲突时,我做何选择?当项目推进不下去时,我要做什么?
WHAT:整体项目的流程,应该如何设计才能高效地达成预期成果?
每位引导者也都会有自己的理念。这些理念帮助引导者更好地与团队合作,虽然形态各有不同,但这些内容其实都在解读:“我是谁?”、 “我要为团队贡献什么?”、 “我将以什么姿态出现?”、 “我的作用是什么?”。
每次工作坊前,我会拿出曾经撰写过“引导师问题”,认真读一读,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安定,也为自己在引导中找到更适宜的角色指明道路。
à 我如何成为一面帮助团队相互看见的镜子?
à 我如何创造出一个能诞生好想法的环境?
à 我如何捕捉到被需要倾听的声音,并给他们提供一个麦克风?
à 我如何成为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却很好奇的人?
这份问题清单随时提醒着我,帮助团队成员相互看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需要被倾听人谈出真实的看法;所有的共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真正成为现实。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设计工作坊不可缺少的价值观。它不仅支持着我建立更好的觉察与体悟,更重要的是做为设计理念,贯串到项目始终。即要考虑到人的因素,也考虑到最终目标的行动方案。让项目变得更加系统、安全、共识、可落地。
也许,这些感悟并不系统,也可能会很片面。如果有可能的话,期望年底假期的时候有一个系统的整理,明年希望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