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学校》通篇写着一个词:自由。
《夏山学校》的作者是A·S·尼尔,是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尼尔主张,“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在他的一贯努力下,夏山学校突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成为了《窗边的小豆豆》的创作原型,《夏山学校》也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夏山热潮。
尼尔坚信,“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所以在夏山的孩子们都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孩子们能真正过一种自由的生活,他们接受的是完全舍弃了训练、命令、道德与宗教的教育。大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夏山学校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教育,因为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还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夏山的自由是真自由。一个孩子喜欢捣鼓自行车,发展到偷盗自行车,结果学校大会决定“惩罚”他,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孩子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家都相信,如果孩子的“好习惯”是从小被迫培养出来的,那么他长大以后也就很难有啥出息了。
自由是单纯的,要让孩子过上自己的生活。“自由的意义是: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形下,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什么样的爱和赞许。“我们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的一种爱,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理智的爱,而是让我们的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爱的里面不仅是你爱他,而且你也赞同他的一切行为。
在夏山没有孩子犯错,因为这不是孩子的错。哪怕孩子在较远的休息室里将核桃木壁炉架上烧出了洞,她也不是故意的,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在孩子的意识控制范围之内;说谎也不是不诚实,孩子多半因为恐惧而说谎;即使真有孩子犯了小偷之类的毛病,也需要老师通过自己的辛苦与耐心去帮助孩子,正如其中的一位孩子在经过了4年的漫长经历之后才真正得到了改变。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母亲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即使给我世界上所有的金子,也不会出卖孩子”,然而当孩子打碎了一只杯子的时候却会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要揍他。我们必须懂得,不可以拿孩子与金钱做比较,孩子毕竟是孩子。
来夏山的孩子也有厌学的、自卑的和叛逆的,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可是,当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能自觉地学习和独立地生活,他们有了自信也有了爱心。因为这里没有说教和管制,只有和孩子一起跳动的脉搏,一起成长的快乐。事实上,这恰恰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精神,是人性意义上的爱。
在夏山学校,孩子成为了天堂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这里的自由是一种放任和放纵。尼尔说,“孩子的正义感永远使我佩服,他们的行政能力很强,自治在教育上实在有无穷的价值。”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进行自治的学校,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都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每一个孩子和教员都只有一票,校长也不能有特权。有一次尼尔提出十六岁以下孩子不能抽烟,因为抽烟会上瘾会对身体有坏处,结果投票下来校长的提议以失败而告终。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十六岁孩子主动提出十二岁以下不准抽烟,提议却获得了通过。夏山的自治没有官僚作风,每次开会都有新主席主持,而且,夏山的孩子对自己的民主十分忠诚,没有怨恨更没有恐惧。
尼尔相信,“如果将一个孩子所受的道德教育去掉,他就会变成一个好孩子。”也许我们暂时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但是从书中我们切实感觉到,一个因自私而被教导的孩子,他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真正的愿望——自私——隐藏起来,性也是一样的道理。小孩的道德观念不要也不应该得到催促,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经历中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分辨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
“自由本身便可治愈孩子的多数不良行为,不过那必须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的自由,也不是感情用事的自由。”尼尔遇到了一个从外地转来的“骗子”学生,他与这位孩子进行了一场被骗、被庇护、被感化的游戏,让这位孩子体会到了赞同也是一种爱的精神。尼尔把读书放在游戏之后,把运动放在教育之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在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让孩子享受着生命的喜悦,贮备着未来生存的能力。
自由的基本含义,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它是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意味着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着自我的意志去行动,并为自身的行动负责。我们在解读自由的意义的时候,往往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于是出现了只要自由就是天马行空,无所畏惧,我行我素,放任自流;却忽略了康德先生一贯主张的自律意义下的自由,是一种社会人的社会自由。
尼尔的自由教育,是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让人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的教育。这样的自由,是一种人性的自由,一种精神的自由,也是一种社会的自由,一种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