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观念: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天才和庸人两种,天才就是天生具有某种特质的人、而庸人就是普通的人。或者说天才就是各个领域中的成功人士,庸人就是人群里的芸芸众生。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是天生的普通人,想要搞清楚这个逻辑就需要从天才的形成谈起。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天才,但却不存在绝对的天才。确实有人天生就擅长某一个领域,但他绝对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些人是全能大概是因为他同时具备了多种特质。比如说学习,有些人天生就有较强的耐力和注意力,与天生不具备这两点特质的人相比的话他们的努力就会显得格外轻松。对他来说,坚持和努力就像是眨眼那么轻松,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坚持和努力却十分的痛苦。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别。
难道仅仅拥有天赋就能称得上是天才吗?显然不太准确。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说在北宋时期,江西有个叫做方仲永的孩子年仅五岁就能指物作诗,被当地人称为是天才。当地出了个神童,听闻此事的人纷纷来花钱求子或是请神童去府上做客。方仲永一家本来是寻常百姓,突然的名声显赫让方仲永的父亲动起了歪脑筋,想着以此来牟利,于是耽误了这位神童的学习。结果七年后等王安石见到方仲永时,这个曾经的天才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又过了七年方仲永就和他父亲一样彻底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
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安德斯·埃里克森教授曾经就天才之说做过详细的调查与研究。他发现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除去本身的天赋之外还需要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比如莫扎特、帕格尼尼这些音乐天才都是因为本身具备天赋的同时再加上长期的训练所造就的,天才靠的不仅仅是天赋,还有在后天针对这项天赋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莫扎特
假如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天赋的话,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为天才的要素呢?了解过遗传学和社会学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通人这个概念。从个人能力的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种其他人所不能具备的特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普通人,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无非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每个人的特色所以要针对性的教学和练习,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在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多元智能的理念,在这个理念中提到了以下八项能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至少会满足其中一项能力,这一项能力就能决定你真正适合干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多元智能
既然每个人都有天赋,那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普通的人,无非就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或者是没有精力和财力针对这一项天赋进行刻意训练,这个就是你和天才之间唯一的差别。所以从基因上来看你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但从人生上来说你却要被迫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初中的语文课上有一篇名为马说的文章,大意就是这个世界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很少有,一匹千里马一顿能吃一袋粮食,但喂马的人却不知道这匹马是千里马所以只能按照普通马的标准来喂养,这样就算他是千里马也发挥不出属于千里马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别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除此之外,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知、对自己的能力不知道正确的培养方法或是没有精力和财力去维持,都会使人和方仲永一样慢慢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能力
那要怎么找到自己的天赋呢?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将要干什么,我们眼中的天才无非就是因为他碰上了某种机遇从而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对于没有机遇的人来说,你应该不断尝试寻找机遇,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方向。
寻找过程中有三点要注意,第一点就是人的天赋是有迹可循的,随着不断的尝试会有所感知,然后根据能力来选择自己适合的领域。第二点就是年龄越大试错成本就越高,所以你要尽可能早地去尝试,等到了一定年纪可能就再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寻找了。第三点就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不要以年龄作为借口放弃改变让人生越来越乱。寻找自己的能力就是改变命运的实际方法,大衣哥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
其实任何方法都改变不了所有人的命运,世界本身的架构就有好有坏,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怎样改变,始终都会有一部分人的天赋被时间长河所淹没。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愿意去尝试,毕竟2000年前的古人就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你认同那就去试试吧,尽管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你又怎么能知道成功的那个人不是你?另外,能够接受平凡本身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