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点儿别的:最近越来越喜欢戴锦华老师,她是非常严谨的学者,我在看她的一些视频里,发现她是极难得的、用词非常严谨、格局和视角也非常宏大、理性且克制的女性学者。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特性。昨天看她的一个视频,回应有观众提问,无脑爽片和真正好的电影会带给人类何种影响,她回答得非常精妙,在她的视角里,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有一个是大众审美和分众审美的现象在持续发生着,她谈到了分众审美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视角非常好。
而她本人也提到,她认为不同的影片,是要用不同的器官去观赏的。这个角度让人拍案叫绝。并且她谈到了“美学”的一些思考,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也是我热爱的领域。无论如何,我深觉现在的中国,十分需要加强国人的美学教育,提高每个人的美学修养,这是让人受益终身的事情啊。
今天我还读完了赫拉巴尔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该怎么去评价这本书呢。昨天晚上我说,读多了赫拉巴尔,觉得有点儿累。我指的其实就是这本书。里面有大段大段未曾分隔的描述,有梦呓一般的语言,还有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下捷克社会的一些状况,老实讲,我对酒店侍者这个工作没什么兴趣,所以读到中间有点兴致索然,而后到了二战德国侵略捷克这一段,里面血淋淋的某些现实又着实让我震惊,而我本人对那个战争年代的惨状也是始终避讳的,差一点点我就放弃了。幸好我看到了最后那部分,即,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波折,跌宕起伏波峰低谷的各种阶段后,男主终于前往了森林,独自一人做起了修路工。在逃离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的喧嚣过后,和自己独自相处的时间里,我就好像摘到了赫拉巴尔的乡愁一般,这是最甜美的果实了。
回望男主这一生,出身贫寒低微,靠着祖母捡别人掉落的内衣裤再次贩卖为生,供他长大做了一个餐馆的服务员,然后他一步一步熬起来、爬上去,去到大饭店、做到了领班、甚至服侍过阿比西尼亚皇帝,到他背弃祖国捷克投往二战的德国纳粹,娶了德国妻子且育有一子,又在战争中失去所有家人,他后来靠着亡妻搜罗的邮票购得豪华饭店、甚至做起了百万富翁,却又在捷克发生政变后失去所有、和大批的百万富翁一起被关押,然后去劳动、直到最后他主动申请只身一人前往深山老林去做修路工,陪伴他的只有一匹马、一只羊、还有一双猫狗,而狗还被村民打死了。
可能终其一生,他想要的都是认同感和身份感,不管是想要超越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的领班,还是想要通过积极表现获得阿比西尼亚皇帝勋章之后渴望得到饭店经理的认可,或者后来他前往德国、又想要得到德国军官和女性们的认可,还有他终于跻身成为百万富翁他又想得到其他百万富翁的认可与尊重……他想要的其实无非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然后得到他人的认同,不过他都失败了。没有人认同他,也没有人尊重他,在故事里的那个世间,看上去他周围有无数的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他是孤独的,尽管他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他可能始终觉得,只要我拥有某某东西,我就会获得尊重与认同。这个“东西”有段时间是“荣誉”——那个阿比西尼亚皇帝授予的绶带和勋章,后来变成了实业家——即他拥有了当地最著名和富丽堂皇的“断裂旅馆”,然后又变成了“财富”——他存在银行里的两百万,他是百万富翁了。所以他一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频繁去刻意展示这些外在的东西:那个勋章、那个酒店、那些存款。然而,没有人因为这些东西尊重过他。啊对了,在那个特殊的时间里,他祖父的德国名字也成为过他的救命稻草,他以为有了这个名字、有了这个身份他就可以获得德国人的认同,然而他又错了。没有人因为这些而在意他尊重他,在男主的眼里,他们都蔑视他嘲笑他,认为他配不上得到的一切:他的妻子、他的财富、还有他的旅馆。
这些都让他孤独,他不断回忆,克制不住地想起童年的自己,那些满天飞舞的内衣裤、那少年时自己曾一同工作过的同事、还有离散的儿子,他只好用更多的外物和事件去分散注意力,这倒是助长了他事业的成功,断裂旅馆真的是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可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时常说,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上可能就剁了个脚打了个喷嚏,或者只是多转了个弯,但是影响到的,可是那些普通人一生的命运轨迹啊。他最终连酒店、连那两百万财富都保不了护不住。随着国家命运的颤抖,他同其他所有的百万富翁一样,被关进了拘留营(这还是他拼命去证明自己财富得来的),而其他的百万富翁依旧不认同他的身份。
这大概就是赫拉巴尔的“乡愁”,是那种“归属”与“安全”。这几天看央视的纪录片《鲜生史》,里面说,童年的味道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是因为我们肠道里的细菌自我们出生就被故土的食物改变了。纪录片里记录的鲁迅也好东坡也好,都是一生漂泊的人,但是不管他们漂泊至何处,家乡的味道始终在他们心间、也影响到了他们所做的决定。所以我在想,为什么说,想要超越原生家庭很难,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因素吧。
当然,虽然很难,但是是可以的。
回到《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男主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寻觅着那童年留给他的课业?这一生都在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和想要赢得他者的认同,又何尝不是他的童年留给他的阴影呢?只不过他的一生真的好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嗨呀我们的一生可能还没有他的丰富多彩),到最终他或者我们就会发觉,靠着这些外在的事物,是不可能知道我们到底是谁的。
这种真正的“身份感”,是要向内走,才能找到答案的。
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在芸芸众生或赞美或鄙夷的眼神里,你是不可能发现自己是谁的。
唯有独处和思考,才有可能让你知道你是谁。
灵修上常常说,你要剥离自己的一切,没有了容貌、身材、地位、财富、权利、也没有了家人朋友,你还知不知道你自己究竟是谁?你还知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
这是某种程度的“大哉问”,这是很深的课题,这也超越了物质和肉身,是需要“精神”的成长和觉醒才有可能去思索到的问题。而小说里男主的精神成长以我之所见,第一次是在二战期间的德国,他目睹了军官们和自己的妻子、情人的生离死别,这样的场景让他非常动容,因为在这样的场景和时刻里,人类的身份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是普通的士兵还是高级将领,在面对和心爱之人的生死离别之际,人类最诚挚和真挚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倾泻而出,这种真情远远超过底层的欲望。男主想他们甚至不做爱,只是执手相看泪眼无言,这是男主的第一次觉醒。
然后他频繁地想到了他的同事,那个人曾经挥霍无度,但是却也真心为人。是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实现他人理想的高尚的人。这个人对男主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他因为这个人做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而这个同事也几乎成为了他一生的某个强烈的符号。这是他第二次觉醒。
而在和其他百万富翁被一起丢进拘留营而依旧不被认同之后,他开始了第三次觉醒。这次赫拉巴尔的描写非常细致和耐心,他写男主被富翁们孤立之后和鸽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然后他又开始不断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并开始去认识自己。拘留营解散后他回到曾苦心经营的断裂旅馆并发现原来执着的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人生仿佛大梦一场(有点黄粱一梦的意味)后,他忽然放下了很多自己之前特别在意的外在的事物,也开始想要真正去掌握自己的人生。他选择去边境的森林里劳动,那可能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大自然,老教授教会了他学识和智慧,而那个年轻的女孩则让他看见了人类的蜕变——如果用人体脉轮来形容,那是从下三轮到上三轮的直接蜕变,是身体层面的欲望到智慧的蜕变,这是人类某种程度的飞跃啊。就是在这里,男主完成了他第三次的觉醒,他也终于可以和内在的自我进行对话了。这是真真正正的了不起的事情。
毕竟你要知道,大多数的人,根本不愿意独处,因为他们不愿意和灵魂对话。头脑里喋喋不休的声音已经占据了他们大多数的时光,他们宁愿把内在小孩关进柜子里关起来,也不愿意倾听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与呼唤、也不愿意面对最真实而赤裸的自己。
但是男主没有,他主动去选择了独处,开始了他最后一次的觉醒。他离开了边境的森林,而前往更遥远的深山老林里当一个养路工,而那段公路永远也修不好。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人生的路谁也无法保证说它一定修得好也一定修得完,修不好又如何呢?我们本身可能就是这段公路,我们的存在和生活就是修路本身啊。只是在“修”着,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赫拉巴尔写,“被人们的眼睛看到和得到他们赞赏的日子已经离我而去。……这生命的轨迹往回呈现在我眼前,仿佛与我无关,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仿佛我迄今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别人写的书,只不过唯独我拥有打开这本书的钥匙。尽管我的道路从头到尾都长满了杂草,但也只有我自己是我这一生的见证人。”
男主开始不断地思索、进行自我对话,并且开始寻觅生活的意义、乃至询问死亡。这个时候的男主简直就是赫拉巴尔本人在和我对话,他的语句都充满了超越时空的智慧,我好喜欢他这样和我对话,这才是书籍真正的意义。
然后男主开始书写,开始思考美、永恒与无限、开始感受到“看不见却又存在的东西”。此时那个过去的同事又如同强烈的符号一样出现在森林,他们彼此沉默,但是男主悟到,他们一样艰难,入世的他和出世的他一样,只要是摆脱了虚假的自我的人,都孤独,但是他们却都成为了生活本身。我好喜欢那一页又一页的描写,被大雪覆盖住的木屋,在雪下跳动着的生命,存在又不存在,好像都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就是生命和生活啊,那么安静,那么孤独,却又那么美。那么美啊。
这里就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地方,在男主拼尽全力的过往里,他几乎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求他者的在意和认同,却始终失败。可是就在这个远离人世的偏僻村落里,已经几乎失去所有世俗物质头衔财富等等等等的男主,却凭借着他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得到了村民的爱和认同。是的,村民们居然为了让他本人能前往村落和他们相聚,打死了帮男主购物的他的狗,他们也会在暴风雪的危险天气里,坐着雪橇赶了老远的路去男主家和他过圣诞节。这些都是男主曾经拼尽全力去追寻的东西,他渴望的爱、认同、尊重、拥护…他曾以为只要有了高个子、精美的领带礼服、财富、名望、地位…他就能获得,他都失败了,然而命运却安排在他失去了这一切的时候翩然而至,读到这里我真是想流泪。男主又取出了他曾经侍候国王获得的勋章和绶带,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对吗?
可以说,在男主做修路工的这一部分文字里,我读到了真正的赫拉巴尔。这才是他的智慧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引人深思的文字,也是整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前面的一切都好像我们在觉醒前走过的漫长的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人生路,我们追求过名、追求过利、追求过平凡幸福的家庭和婚姻,却也极有可能在不得不面对的颠覆中失去一切(可能这种说法比较极端),老实说我觉得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平凡而琐碎的一生,运气好的话并不会经历天灾人祸,更不会经历暴动与战争,但是在这样的人生或者像男主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里,那么多的人就只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没有向内走的想法和过程,就只是像男主在前半部书里一样,向外探寻着一切然后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如果运气好,大概做个百万富翁也不错”,这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没有人愿意自讨苦吃,去追寻和思索人生的意义,去真真正正地独处然后去想孤独的含义,也不会去问询死亡,因为习惯了恐惧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就活在恐惧里,也不会发现自己所有的反应就只是“即时反应”而已、但是人类需要的是“回应”啊!是啊,我也在想,如果不是男主后来失去一切,他可能也不会主动选择孤独,也不会主动选择思索,我想,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去思考、然后都可以善终、可以有俗世意义上的功成名就然后惰怠了不愿意去思考人生了,也挺好的,对吧?毕竟大多数人只是想好好地活着,富足饱满地活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能儿孙绕膝,然后可以安安静静没有病痛地死亡,就够了嘛。就算是一直在复制粘贴我们上一代的人生也没有关系,反正大家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何必要做一个异类、何必要辛辛苦苦地去探索人生的奥秘?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经历那些生离死别、那些无常与意外、也不要经历得而复失求而不得,我甚至希望大家都不要去感受众生皆苦。可是我也总在想着,或许我们可以有稍微高一点点的追求,可以在安排好工作生活之外,稍微有一点点的时间去独处、并且在独处中倾听我们内在最真实的呼唤,能够在每一次的事件发生之后留一个时间去思考如何回应,能够直接面对孤独和死亡然后能观察一下主宰了我们大多数人生的“恐惧”,我觉得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了。
或许人类是群居生物吧;可是我时常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可能更需要独处呢。
总之,好书,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