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问同学:做一件事好不好。上了三节课,争取一顿盒饭。
【导入】知道今天学什么课吗?预习过了吗?
预习时课文看了5遍的举手。也不代表预习质量高。什么叫质量高?把书读到心里去。(举手)
师:孔乙己有两句名言。(生1不知道)
师: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痕迹。孔乙己的形象?(生2回答)
孔乙己的形象怎样?(高一点、瘦一点、白一点)
什么叫“青白”的脸色?孔乙己喝酒有什么特点?(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人物形象探讨】
师: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个方面描写次数最多?(生1:语言。生2:动作。生3:外貌5次。4:神态3次。)最经典的一次神态描写?
师:我读某一个内容远远超过五六次。孔乙己的“手”。分工完成:鲁迅写了孔乙己几次手?(前3小节不用找,写环境,孔乙己未出场)
分工:4-9,10-12段。“全”,“快”,“准”。好喜欢:圈一圈,标一标,写一写。
生找:“排”“罩”“敲”“摸”“蘸了酒写字”“走”“满手是泥”----9次
师:梳理一下,这些对手的描写主要从哪个方面?(动作,“样子”X,外形)只要把握住动作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重点揣摩3个:排-摸。(生:炫耀有钱,清白,清高)(生:命运悲惨,穷,清高全然没有)
“走”最能体现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不用走的话用什么词?(爬VS走)爬是手脚并用,身躯伏地。孔乙己“尽力保持身体的竖直”。畸形的人物,畸形的命运。
【课堂活动】
读书与作者共鸣,“共同创作”,脑子想象补充,收获更多。
写:手。1从4-9节补充一段写“手”的内容。2 10-12段中补充一段写“手”的内容。要思考写手的要求。(写3分钟)
没写完的回去可以在写,重要的是要会补充作者想说的。
点评生1 2 3
写小说不容易,结合背景和环境,需要推敲。
生4回答。生:你这样写是为什么?
【共同探讨】
师:不看书。能把最后一句话说出来的请举手。一起说出来。“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玩味这句。
师:假如看到孔乙己死了,再写他的手。首先写环境+时间+人物。时间:(生说秋天,从书中找“一天凉似一天”)冬天,夜里。地点:荒野,破庙。道具:酒碗+书。
师:为孔乙己立碑。任务:题字-碑文。一种“XXXX之墓”,一种写出他的特点“这里躺着一个XXXX的人”。“被科举制度害死的人”
师:他的死不全怪社会。同时代的一样的人,蒲松龄。孔乙己除了社会,除了制度原因,还有自己的原因。人要有梦想,梦想破灭之后,要走出来寻求更广阔的生活。
下一节课会再讲什么?一顿盒饭,1是来苏州中学找我,2是给我写封信还一本书(下课)
我的感受:以前有耳闻黄厚江老师,今日初看他的语文课,着实有趣且不失内涵。整节课氛围活泼,可能因为是小说课,学生有话说,讨论也比较丰富。这节课抓住孔乙己的“手”展开,读写结合,从开始的课文初读(找对“手”的描写)到人物分析,再到最后主题的探讨(学生能自己说出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的迫害而死)以及精神上的升华(他的死也有自己的原因)。课堂设计完整,层层深入,学生有所收获。
这节课应该是节比较“老”的课了,近期想看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且“老”的,这样可以看到它比较丰厚的积淀,其实在这节课最后也已经有精神上的升华---更确切地说,是与学生生活相连接的引导,跟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向契合。这节课风格活泼,但始终没有脱离语文活动,不论是回顾课文还是分析人物,都结合读写展开,训练学生的能力,加之老师的适当点拨,课堂变得丰厚。
距离黄厚江老师的积累我们还差很多,这种课的风格如果模仿多半有些皮毛,但不得不说可以尝试这种轻松又不失厚重的课,关键语文老师要有自己丰富的积累,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能回应,都能提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