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八章】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以为《鲁诗》有此一句。倩,面颊长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 礼后:“礼”在什么之后,原文没有说出。根据儒家的若干文献,当是“仁义”,即“礼”在“仁义”之后。
(3) 起:使人茅塞顿开,即启发。
“绘事后素”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汉语成语了,大意是先要有良好的质地,然后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俗话说“底子不好,做什么都枉然”,大概是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是否认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提醒我们应重视“底子”的修炼。“底子”没弄好,却看重那些“花架子”的东西,无论做什么,最终都难以取得好效果。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也就是说,“素”是“绘事”的前提。
【百度百科】“素”的本义指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后引申指白色,又引申指颜色不艳丽、素雅,再引申为不加修饰,还引申指本性、本质,并由此引申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带根本性质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来。素又用于饮食,和荤相对,指蔬菜、瓜果等。
本章中,子夏向孔子询问诗经中的语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怎么解释,孔子言简意赅地回答说“绘事后素”。这四个字内涵丰富,给子夏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子夏由此而想到了老师的“礼、仁”之学,再次询问老师“礼后乎?”孔子很高兴,认为子夏悟性不错,可以和子夏讨论《诗经》了。
是的,我们应该重视前提、根本。孔子是很会教学生的,他启发学生自己领悟到了“礼之本”,这和本篇的第四章又呼应上了。
我不由得想起十几年以前,我的一位任课老师跟我们说过,在大学四年要学会“做人、做事、相处、条理”。现在想来,这四件事是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的,它们有同样的前提和根本,即个人的修养、品性。
人生海海,“绘事后素”让我想起“豪华落尽见真淳”,愿自己能抖落一身浮华,真实地面对自己,把握好自己的本真!
(有点跑题了,姑且算作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