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发问,今天的课程时间比较短,认真听了宏威老师的讲解,也整理好笔记,不管怎样,写不好总结自己这关都过不了。
发问的目的无需赘述,对于发问的出发点是批判性还是启发性、如何运用启发性发问,对于一个“启发者”来说,何其重要。当我们带着情绪去发问,势必会带有批判性,说到这里,解决问题前先控制好情绪,情绪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当情绪难免,比如老公不支持我们学习时,试着把“为什么”换成“什么原因”,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你反对我学习?”当他感受到我情绪的稳定,或许可以站在我的位置去感受我的感受,从而获得他的理解和支持。但如果非要这样问:“老公,你为什么不支持我学习?”撇下情绪,而是带着好奇,注意说话的语气,也会收到类似的效果。
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的提问早已耳濡目染,但真正运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还需不断强化和练习。老师也给出了GROW提问方式,不管是理清目标、反映实况,还是心态迁善和计划行动,每一个指导步骤在发问时都有方法可依。需要提及的是,指导对方心态迁善时有上堆有下切,带着对方去到信念、身份、系统层面是上堆的运用方式,比如“如果你做到了/有这些收获,你的感受/好处是什么?这个收获/好处对你重不重要?你会做什么?”要让他看到达成目标后的价值。下切的话就是让对方看到自己有哪些负面或无效的信念阻碍了他继续行动,只有越早看到这些,其心态迁善的速度才能越快。
最后,同桦导的“提问组合器”,宏威老师也再次强调了这一工具的重要性,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横向时间轴,“目标、行动、结果”为纵轴,结合象限内“你”“他”“第三方”和“感受”“想法”等,随便一个组合就能去到一个问题,比如“你现在有什么感受?”“过去你这样做时,你的老公和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们做了什么?”除此,“行动or不行动”和“好处and代价”象限的提问方式也可以运用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发问的时候不能反了,要问对方“你行动后的好处是什么?”而非“你行动的代价是什么?”凡事都有两面性,但一定要选择共赢的方式。
至此,还要多多练习,期待自己可以熟练运用,尽早具备这一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