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客观的角度来讲,童年创伤只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应激因素,对其人格还有心理的发展造成阻碍,谈不上绝对化或者不可逆转的影响。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人表达比较极端,事情过得不顺都会怪罪原生家庭,这样的人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经历并不幸福,三岁还不会讲话,九岁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有限,会给人笨拙的表现。由于他显得不那么聪明,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没有出息,以后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而且害怕爱因斯坦哭闹,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还想把他赶出校门。为此爱因斯坦多次逃学,来避免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欺负。
等到后面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报考了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慢慢接触数学,人的一生才变得好起来,后来发奋读书,长大以后实现成就。
还有科学心理学家的创始人冯特,小时候遭遇父母虐待,老师欺负,他是备受欺辱。父亲去世以后,他开始摆脱家庭所带来的困扰,去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3年时间内完成了学业,并在1855年医学全国会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接着拿到硕士学位,成为心理学教授并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
纵览许多名人的故事,还有周围人的经历观察发现,童年过得不顺,遭遇创伤,长大以后有所成就的人非常多,不是所有人遭遇童年创伤人就没办法长大了,人格和心理还是会很幼稚。
人的心理可塑性非常强,具有弹性发展的模式。即使父母虐待,没有得到完整的家庭陪伴还有关心,但是社会关系会有许多。
你的朋友、同事、恋人、老师、事业伙伴等等,遇到良人提供帮助,并且发展维持长久的关系,人的心理还有人格也能得到健全发展。
父母得不到的,可以从别人身上去获得养分,也不会说“因为童年创伤经历而变得一蹶不振。”
为什么有的人遭遇童年创伤经历,就会导致人格和心理的急剧变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呢?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多。
可能会跟他的环境有关。有的人觉得父母不好,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希望来到一个稳定的环境去修复创伤。然而社会险恶复杂,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里,继续遭人欺负虐待,那么就会加剧童年创伤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人格出现扭曲异常。
还有就是心智能力的欠缺。前面我提到了心智不太成熟的观点,这个要表达的就是人的心理功能还有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由于父母没有好好照顾孩子,孩子心理就会呈现出幼稚、低社会化功能的状态。
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缺乏同理心,为人自私自利等行为,都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出现。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人在生活中去教他们怎么去做。比如工作中如何配合同事开展任务,和恋人相处怎么有同理心去照顾别人,这些都是要重头来学的。
没有学习这方面能力,那么人的人格和心理就会不太健全,长大成人以后也无法成熟,从而加剧社会化功能的失败。
因为社会没有那么多耐心,允许你犯错,你一旦做错,大家都会指责你,遇到挫折以后人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扰里面。
所以对于创伤经历,要想改变,人的话需要做的就是修复关系,获得良好感受,同时也要积极去寻求改变的过程。不会的、或者遭遇痛苦的事情,学会用新的能力去调整。
在关系中寻求发展,并且在我成长,那么童年的创伤就能降至最低,学会各方面的能力之后人的人格会变得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