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5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七卷-04
受大者不得取小
董仲舒继续说:“现在汉朝是在大乱之后而建国的,似乎应该略为改变周代制度的强调礼仪,而提倡夏代的忠直之道。
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
为什么古代与现代相比,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败坏到如此程度?或许是没有遵循古代的治国之道吧?或许是违背了天理吧?
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赐予,有利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角,有双翅的鸟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力气谋食,不得经营工商末业,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与天的旨意是相同的。
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天都不能满足其贪欲,何况人呢!这正是百姓纷纷怨叹、困苦的原因。
那些达官显贵身受朝廷荣宠而居高位,家庭富裕又享受丰厚俸禄,凭借既富又贵的资本和权势,在下面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哪比得上他们啊!
百姓常年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人奢侈成风挥金如土。穷人走投无路苦不聊生,百姓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正是刑罚繁多却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
天子的官员,是百姓效仿的对象,是远方各族从四面八方,向中央观察效仿的对象。远近的人都观察和效仿他们,怎么可以身居贤人的高位却去做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呢?
急急忙忙追求财利,经常害怕穷困,这是平民百姓的心态;急急忙忙追求仁义,经常害怕不能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是官员应有的境界。
《易经》上说,背着东西去乘车,招来强盗抢劫【负且乘,致寇至】。乘坐车辆,这是君子的位置;身背肩扛,这是小人的事情。
《易经》的这句话,是说居于君子尊位而去做平民百姓的事,这样的人,一定会招来祸患。
《春秋》推崇天下一统,这是天地之间的永久原则,是古往今来的一致道义。现在,每个经师传授的道不同,每个人的论点各异,百家学说旨义不同,因此君主没法实现统一。法令制度多次变化,臣下不知该遵守什么。
我认为,方向不同,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古代儒家教育中的六种基本学科,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范围之内,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家并进。
使邪恶的学说归于灭绝,这样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对答,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
丞相卫绾上奏:“举荐来的贤良,有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扰乱国家政治的,请都予以遣返。”
武帝批准奏请。
董仲舒做了江都国相,侍奉江都易王刘非。易王刘非是武帝的哥哥,历来骄横,好逞勇力。董仲舒用礼义来辅佐纠正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仲舒。
感思:受大者不得取小,从字面意义上看,“受大者”指的是已经接受了较大利益或好处,“不得取小”则意味着不应该再去争取或接受较小的利益。
当一个人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利益时,就不应该再去贪图那些小的利益。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其声誉或形象,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纷争。
从深层含义来看,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即“知足常乐”和“不贪为宝”,做人、做事都要有取舍。
董仲舒认为天对万物的分配是相对公平的,长了獠牙的动物没有犄角,有了翅膀的鸟就只有两只脚。从达尔文的角度来看,觉得老天不公平的都被物竞自由了,适者生存。
天理告诉我们,已经有了大利就不要再去求小利了。这个天理适用于生物、动物、植物。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物,总会有人破天理,与天斗。
董仲舒提倡遵循天理,官员拿了俸禄就不要再做其他靠力气谋生的事情,与平民争利。
可总有官员觉得自己自己可以超越天理。身居高位,掌握资源,不为民谋利,不与民分利,却凭借这些资源便利和权势与百姓,与小官去争夺利益。
这样的官吏与民争利,让百姓温饱都有问题,让百姓越来越穷,让百姓没有安全感,带来的就是社会不安定。
与董仲舒提倡的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急急忙忙追求仁义,经常害怕不能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是官员应有的境界),背道而驰。
天理是什么?天理是中庸、是平衡、是不过分、是克制。已经受大,非要继续取小,明明已经得到很多,但却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一定要追求更多。
不知克制,不知收敛,那么天都满足不了你,天怒人怨,结局可想而知。
最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它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同时,也缺乏多元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带来学术文化发展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