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吴晓波的《茅台传》,这本书让我对茅台这个品牌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不仅讲述了茅台酒从一个小山村烧房酿造到成为市值万亿巨头的历史,还剖析了它背后的文化、工艺和商业逻辑。非常值得一读。
以下是几点简单的读后感。
一、茅台酒的“笨”与“慢”
书中提到,茅台酒的酿造是个“慢活儿”。一瓶茅台从原料进厂到出厂,至少需要五年时间:一年酿造、三年贮藏,再加上复杂的勾兑和检验。原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高粱、小麦和水,但工艺却繁琐到夸张,30道工序、165个环节,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光听就觉得头晕。茅台酒厂还坚持用人工踩曲,1967年试过机器制曲,结果发现品质不如手工制作,于是又改回了手工。
这让我觉得这“慢”是茅台的灵魂。
现在大家都强调效率,速成的东西比比皆是,可茅台偏偏不跟风。它就像一个固执的老匠人,宁可多花时间,也要保证味道。这种“笨人战略”让人感慨——有时候,慢下来反而能走得更远。
企业是这样,个人也应如此。
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急功近利,但这样未必好,忙碌与盲目的时候,得慢下来多想想,自己正在做的是否真的是有意义的事。
二、品质是信仰,也是护城河
茅台酒厂有个信条:品质是唯一的信仰。书中提到,即使在那个不可多说的年代,领导层更换频繁,但技术团队始终未动摇。为什么?因为茅台酒与周恩来等领导人有渊源,是国宴用酒,品质成了“最大的政治”。慢慢地,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融进了企业的血液。改革开放后,其他酒厂忙着扩产、降成本,茅台却始终坚持那套老工艺,固态发酵、酒勾酒,甚至连一滴水都不加。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坚持很难,但坚持下来的回报更大。
茅台的“偏执”一开始可能是被逼迫的,但后来却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
三、从危机中崛起的“硬通货”
茅台并非一路顺风顺水。书中讲述了它经历的四次重大危机:1989年经济低迷、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还有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每一次,茅台都挺了过来,并借机进行改革。例如2012年后,它成功将对公务消费的依赖降到3%以下,靠普通消费者撑起了千亿营收。更厉害的是,53度飞天茅台的二手价格自1982年起,年均涨幅为8%,成为名副其实的“硬通货”。
这让我觉得茅台不仅仅是一瓶酒,更像是一个“活化石”。它能抗住危机,还能在收藏市场翻出天价,说明消费者对它的信任已经深入骨髓。
它就像液体黄金,具备货币功能。
一般商品最怕库存,因为大多数商品越存越不值钱。你看苹果公司为了清库存不遗余力,最近推出了一款低配版的iPhone 16e,可能就是库克厨师“精准刀法”清库存的一个手段。但茅台就不一样,你把茅台酒放十年、二十年,它依然稀罕,价格肯定比刚出厂时要高得多。
茅台的利润高,且越放越值钱,这种生意模式非常优秀。
四、茅台的传奇是人的传奇
《茅台传》里,吴晓波跑了20多次茅台镇,凌晨三点看烧房,跟着女工踩曲,甚至陪着季克良在赤水河边散步。他最后写道,茅台的成功不是“天赏饭吃”,而是几代人拼出来的。从最早的酿酒匠,到华联辉、赖永初,再到李兴发、季克良,每个人都在这条长路上添了一笔。
这再次让我意识到,一个公司的领导人对公司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像乔布斯、马斯克、马云、雷军这样的人物,正是他们所在公司的灵魂,是公司成败的关键所在。
五、小结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茅台的“酱香”不仅仅是酒香,更是时间、人心和文化的香。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并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坚持、匠心和对规则的重新定义。
生活中,我们也许酿不出茅台酒,但可以学着用“笨拙”的态度,去熬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总之,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它不仅讲述了茅台的历史,也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缩影。研究茅台,不仅仅是研究酒,更是研究人性、坚持和时代。
接下来说重点。
如今的股价,茅台股票值得买吗?
我读此书的第一目的,是为了研究茅台,进而决定是否持有茅台股票。
来看一下刚刚马斯克家2月18号刚刚上线的Grok3怎么说:
股票是资产,愿你我都有足够的资产。
注:此文结合 AI 写作,特此说明。以后借助 AI 写的文章都会标出。
2025.02.22 12:40
上海 赵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