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冯天瑜教授写的李杜诗评特别好,摘抄如下:
唐诗成就最高者当推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上承楚辞余韵,摄取魏晋诗歌、六朝乐府精魄,又一扫南朝宫体诗的粉黛气,拓宽视野,扩展境界,将唐诗推向高峰。李白深受道家熏染,多超越性幻想,更抱负经邦济世之志,其旷达不拘的性格又使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诸多的思维棱角,使李白诗歌情致丰富。他以充沛的激情和发达的想象,歌颂祖国的壮伟--“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心”;生当“开元盛世”的李白,诗作还夸赞唐代“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但他对当代帝王的过失也勇于批评,针对玄宗滥用军旅,吟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还怀着深厚的同情心,抒写劳动者的辛勤--“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吴牛喘月时,拖船一问苦”。至于他超逸求仙、及时行乐的诗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别有情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同李白双峰并峙的另一唐代大诗人是杜甫。
与仙、儒、侠三种风格集于一身,着意表现“个性我”的李白相异,杜甫以儒家精神贯穿始终,着意挥写“社会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化入社会人生,忧国忧民是其中心题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已写出《丽人行》《兵车行》,揭露帝妃的骄奢和军阀的穷兵黩武;“安史之乱”以后,更拟成《三吏》《三别》,刻画战乱、兵役、徭役给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绝唱。人称杜诗为“诗史”,正因为其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疾苦。杜甫兼擅古体诗和近体诗,于近体律诗尤其用心,对仗工整,声律严格,精炼形象,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艺术追求,后世诗人学杜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