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这一章的内容,再听魏老师的梳理讲解,让我受益颇多。我理解:这一章的内容的关键词词是“自由时间”。什么是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意义?自由时间从哪里来,如何支配自由时间?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开启了今晚的向苏老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开篇就讲了一个悖论,看起来有些荒谬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学习。是不是很奇怪呀,学习有困难,无法顺利学习,教师和家长想方设法给孩子补课或加大作业量,甚至找人辅导,你是不是也踩了这个大大的坑呢?
因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涉及教学,而且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像空气之于健康。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必须给学生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来自哪里?
首先,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就是赢得自由时间的得力助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我觉得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让学习效率提高,这样就能赢得自由时间。
其次,是学生学习的作息制度也决定这学生有没有自由时间。合理的作息制度,让学生的身体和学习形成规律,张弛有度,而不是过度疲劳学习,过度疲劳学习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智力健康的摧残。
如何支配自由时间呢?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下半天是自由时间,学生不必读书(应该是规定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可以读课外书,是处于爱好、求知愿望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扩充知识面的阅读,或者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到野外劳动,观察大自然和人们的劳动。
那么家庭作业什么时间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之前完成。”因为睡眠好有利于消除疲劳,从而更能迅速投入脑力劳动。早晨,是人的大脑比较清醒而且是学习效率比较高的时间段。高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半小时,低年级更少些,完成家庭作业到学校上课,上学路上步行,是大脑休息的时间。早晨进行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脑力劳动,效果远大于放学后一连做四五个小时的死抠教科书和练习。要充分考虑一昼夜间脑力劳动制度的“平衡”要使一昼夜的一部分时间充满紧张的脑力劳动,就必须使一昼夜的另一部分时间解除紧张的脑力劳动。很多老师也有早起的习惯,一致反映早晨是大脑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可以进行重要的学习和工作。魏智源老师就每天早晨写《海拔五千》,朱永新也常年保持早晨五点半读书写作的习惯。看来,勤奋的人,更是时间的管理者。
读这一章对我的触动很大,有醍醐灌顶,一下子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写那么多遍做那么多题还是不会,而且还厌学,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看不到希望,因为不会总是被老师罚或者叫到办公室补作业,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作业也只是应付,根本没思考。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从而恶性循环,学习成绩更加不好,走入了怪圈。
魏老师也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要进行作业改革,重复性的、机械的作业少布置或不布置。要回归生活,让知识焕发生命活力。以始为终的闭环学习,是自主性意义与兴趣的源泉。改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总之,要有健康的教育节奏,管理好时间,克服负担过重的想象,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