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走出医院大门,徐小芳还恍惚着。她甚至忘了是怎么从医生办公室出来的,只模糊记得有人使劲掐自己的人中,醒来后按别人要求喝了一杯温热的糖水,其它的,像是一场若有若无的梦。
徐小芳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并且永远不要醒来,这样就丈夫就可以逃过一劫,自己也不必去面对丈夫身患绝症这个残酷的现实。只可惜,这不是梦,而是必须直面的现实生活。
意识到这一点,徐小芳不由得一个激灵,整个人也清醒起来,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徐小芳,你一定要挺住,千万不能倒下!要不然,这个家就乱套了。”
过了一条马路,回着再望一眼县人民医院的大门,徐小芳下意识地抬起右手,摸摸自己的右眼眶,没有摸到一丝泪痕。也就是说,从得知丈夫身患癌症的那一刻至今,平时动不动就抹眼泪的徐小芳竟然没掉一滴眼泪!
徐小芳禁不住为自己的坚强自豪起来:“老天不公,我偏不低头,我就是要让自己的男客开开心心地活着,就是要让他体体面面走完最后的时光。”打定主意,徐小芳忽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她没有急着去找李良开,而是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掏出手机,挨个给四个儿子打电话,逐一通报了检查结果,并和孩子们商量下步应该怎么办。
接到母亲的电话,四个儿子都很震惊。在深圳打工的大儿子李源哭出声来,抽泣着说马上去订车票,尽快往家赶。
在西藏部队当副旅长的二儿子李远最为镇静,一个劲儿地叮嘱母亲不要着急,说自己坐当天的飞机回重庆,再从那里坐汽车回开县古月乡月溪场。
在成都开出租车的三儿子李流有些慌乱,说一切都听妈妈的,妈妈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办,要钱出钱,绝无二话,并称当天就坐火车直奔万州,然后转乘汽车往家赶。
在重庆开小餐馆的小儿子李长与父亲的感情最深,接到母亲的电话,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说了句“我马上回家”,便挂断了电话。
徐小芳的意见,是放弃医院各种形式的治疗,把精力放在如何让李良开愉快走完最后一程上。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李良开的一贯主张。
二零零四年,李良开从村主任岗位退下来后,亲眼目睹村里数起癌症患者人财两空的凄凉下场后,不止一次对徐小芳讲:“如果哪天我得了绝症,千万别花那个冤枉钱,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何必给后人留下一屁股债?”
每每儿子们从外地回家,李良开也反复表达这样的观点,说自己如果也有那么一天,不动手术,不做化疗,还说这也是一种孝顺,并称“孝顺孝顺,不顺哪来的孝?”
在这个问题上,徐小芳和李良开的看法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她没有从孝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单纯从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的角度考虑。四个儿子都在外地打拼,日子虽然过得去,但都称不上富足,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忍受亲子分离之苦,狠下心肠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父母抚养。
徐小芳和四个儿子商定:既然已经确诊为胃癌晚期,那就尊重李良开之前一再强调的观点,不动手术,不做化疗,而是想方设法帮他了却各种心愿。徐小芳还和儿子们讲好,全面封锁消息,不到最后时刻,除母子五人,不对任何人透露李良开患胃癌的消息。同时,为了防止引起李良开的猜疑,徐小芳阻止了儿子们马上回家的打算,还叮嘱他们别急着扎堆给爸爸打电话,而是要像往常一样。
轮番给四个儿子打完电话,徐小芳觉得自己镇定了许多。她先到药店买了几袋治胃病的普通中成药,随后回到招待所,静静等待丈夫回来。
【桐言无忌】
渝夫同志,您笔下的徐小芳是一个唯唯诺诺、敬谨如命的小女人。对丈夫的话言听计从,对李良开的指使逆来顺受,怎么突然间就强大无比起来了?
这是相濡以沫、相互熏染的爱才会激起如此强健的心魄去力挡这骤然降至的“灾难”。徐小芳,您是一位超常冷静的大女人,看着您如此镇定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让常人惊慌失措的“棘手之事”,桐言发自内心的敬重您。类似的情况,桐言见过,有的当事人或者家属嚎啕痛哭,手足无措;有的悲观厌世、寻求短见;有的国内国外、消耗大量资金极力挽回-……还真没见过您这样理智从容、镇静处置的心态和方式。
其实这也不完全是沉着冷静的表现,基于现在这种状况,您深知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您如果不坚强面对,那孩子们怎么办?所以您这是打破牙齿往肚里咽,咳出血来吞回去,您若倒下,谁来支撑这个家族?您若哭哭啼啼,孩子们岂不乱成一团?您是主心骨,您是核心力,您是关键点,徐老,您挺住!!!(哽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