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63-66 杜威 “好奇心”摘要笔记(原文2388字)
好奇心:是一种互动倾向,是一种与环境交互获得经验框架的倾向。
与环境交互形成经验格式的成人,安之若素,泯灭了好奇心。
对儿童来说整个世界是全新的,在每次新的接触中都有使健全的人激动的某些事物,并且使人热衷于探究这些事物不是单纯消极的等待和忍受,没有所谓单一官能的好奇心。每个正常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都在警戒着,他要求有主动活动的机会,他需要某些对象,一边把自己的活动施加给这些对象,这些外部的倾向的总和构成了好奇心,他是扩展经验的基本要素。
(一)好奇心的三个等级或三个水平。
1、瞎鼓捣阶段:有机体生理本能
同思维无关的,它是一种生命力的过剩,一种有机体能力丰盛的表现,一种生理上的不安适状态,引导儿童去“琢磨各种事情”一一伸手取物、用手戳物、乱敲乱打、窥视等。
儿童不断的表现出探查和检查的活动,他们对待各种事物吮吸,用手指拨弄锤击,拉一拉,推一推,触摸、抛掷,他们做着尝试,直到找不出其新的性质才罢休。
这类活动很难说是什么理智的活动,然而没有这类活动则缺少可资利用的材料,理智的活动也就薄弱无力,不能持续进行。
比如老鼠到处奔跑、闻嗅、刨地、咬东西;捷克一条小狗乱跑乱跳;小猫左顾右盼抓东西;水獭像是地上的闪光,随处乱窜;大象笨手笨脚的,不停的抚摸猿猴把东西推来推去,他们干这类事情并没有真正的打算。
2、发问阶段:有机体社会联结
在社会刺激的影响下,好奇心发展到较高的等级,当儿童学会了向别人求助以弥补其经验的不足时,如果事物不能对他的事业做出有兴趣的反应,他就可以要求别人提供有兴趣的材料,于是儿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那是什么?为什么?不倦的发出这类问题,但是儿童发出这类问题并不表明他们意识到了各种合理的联接。他提出为什么并不是寻求科学的解释其背后的动机,只不过是渴望对他所处的奇妙的世界具有更多的认识,他们不是为了寻求定律和原则,仅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事实。然而儿童的欲望也不是限于积累知识,掌握不相联结的种种关系,虽然有时候他们喜好提问的习惯沦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病态,儿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他直接感觉到的事实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随之而来的还会有更多的事实,这种感觉便是理智的求知欲的萌芽。
3、理智阶段:有机体心智磨砺
好奇心超越了有机体的和社会的水平,升华为理智的行为。在这个层次中好奇心转变成为儿童要亲自寻求在与人和事接触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答案的兴趣,形成长久留意的特殊问题,控制着一串连续的探究和观察,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连续的思想。
(二)好奇心泯灭的因素
1、淡漠或不经心
2、轻浮草率
3、硬性的独断
4、循规蹈矩:不能接触新事实和新问题
(三)不良好奇心的表现
只保持在其职业中关系个人利益的方面,对许多人来说,好奇心表现为对本地区街谈巷议和邻人们幸运美事的兴趣,确实好奇心一词由此而被人们经常的联想,成对他人私事儿的窥探。
(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好奇心
因此一般说来教师必须搞清楚好奇心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很难期望激发甚至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的任务,莫如说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物性的好奇心被引到有目的的能产生结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是社会性的探索精神转化为向别人求助的能力,一种不仅向人求教,同时也向书本求教的能力。
教师必须防止儿童的没有积累作用的一连串的单纯刺激,以免使儿童或者成为感觉和感觉论的爱好者,或者因享乐过度而感到厌倦和丧失兴趣。
教师应当完全避免教学中的独断主义,因为这种趋向必定会逐渐的形成一种印象,似乎任何重要的事情早已安排妥当,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有待探求。
当儿童的好奇心已形成了求知的欲望时,教师必须知道如何传授知识。
当儿童由于缺乏询问的态度把学习看作是负担、探索精神大为减弱时,教师必须知道如何停止传授预定的知识。
二、自我启迪:培养好奇心的方法
需要有儿童的虚心和灵敏的好奇心
1、可做无厘头联结 :也就是说打破惯有的经验模式,直到找不出其新的联结才罢休。说不准一个新奇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经验就是这样产生的。
2、可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增多观察事实,从而增加更多联结的机会。
3、可形成特定兴趣研究:利用有机体身体方面的探查的好奇心和语言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好奇心,求得理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