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情绪的一种。更多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学龄期或更小的孩子表达愤怒方式更多会用撒泼、哭闹、摔东西,或攻击打人来发泄情绪不满。
在商场因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大人没满足到他,干脆就在地上打滚哭闹;当学习生活中面对大人要求或感受到压力时,会跟你对抗顶嘴表达不满;当面对外界一些挫折冲突时会动手还击…………
所有愤怒情绪背后的原因或许都是因为自己没被理解、看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人表达自恋方式。
然而经常看到有些父母面对孩子发泄情绪时。更多会呵斥、指责批评或打骂方式以为觉得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的情绪给打压住。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回应只有大声表达更强烈愤努就可以镇住孩子。孩子就能乖乖听话。
当孩子面对大人“震慑”,更多本能的反应就是呆住停止了情绪宣泄。也有会选择逃离或“死嗑”对抗到底。当面对孩子愤怒情绪时,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呢?
最近在读书会,读到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与儿童心理学专家布雷泽尔顿和哈佛大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期帕罗合著的《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一书。其中讲到情绪不分好或坏,都是成长的力量!
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父母和养育者更多是作为孩子情绪的“容器”去涵受消化它。就像是净水过滤器。把接受到孩子的愤怒负面情绪。怎样去识别,消化它。并引导孩子怎样去沟通表达跟别人进行协商。
记得有一次外出,说笑间牵着妹妹走过一段施工路段,不小心她差点被石头绊倒。惊慌委屈涌上心头的她气愤地“袭击”我,莫名的怨气被撒在我身上。而当自己的情绪被她“卷”进去时,前额叶皮质通过呼吸让我快速进行调整,对孩子刚才的行为进行了“甄”别。
当我蹲下身子,跟孩子平视。并抱着她说:“你刚才是不是不小心差点跌倒心里感到慌乱、憋屈,所以心里不舒服。你现在还好吗?”。只看她小脸点点头。我说你打妈妈让我感觉到很不舒服。这时看见孩子那羞愧的眼神也好像知道自己错了。然后,当我说到每个人遇到这种事都会惊慌的。以后出门走路我们除了讲话和看周围事物外,还要注意什么呢?平息了怒气妹妹笑着说:“留意脚下”呗。
这时的她是开心的因为被看见被接纳。
曾经看过《小刺猬阿奈家的24小时》,书中作者通过在一天时间里,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微妙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分歧,引导孩子从认识分辨各种情绪,特别是当愤怒来临时怎样去表达,而不是愤怒表达情绪。
你跟孩子的关系,就是孩子以后跟社会的关系。当孩子懂得掌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就掌握了与人沟通的“密码”。从而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
读懂孩子的愤怒,不仅是对他(她)们的情感回应和尊重。更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能够真正读懂孩子的愤怒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个愤怒背后都隐藏着一份纯真、一分渴望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