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559小时,第2490日
阅读《官家的心事》完毕
两宋的皇位传承出现了奇特的结构性对应。光宗与真宗一样以皇三子入统;宁宗与仁宗都是独子,两人又生育多子却无一存活,不得不从宗室中择立皇储。庆元三年(1197),经韩侂胄一手谋划,6岁的宗室赵与愿由韩皇后领养入宫,并改名赵曮。与孝宗是宋太祖次子赵德芳的世系不同,赵与愿是太祖长子赵德昭的十世孙。这时宁宗的皇后是韩氏,但庆元六年(1200)韩皇后去世,当时受宠的嫔妃有杨贵妃与曹美人,韩侂胄与杨贵妃早有矛盾,支持柔顺的曹美人,但宁宗立杨氏为皇后。
吴氏与韩皇后相继去世,杨氏被立为皇后,赵曮也归杨氏领养。韩侂胄完全失去后宫的政治资源,甚至丧失了外戚的身份,为了继续掌控大权亟需由外戚专权转向宰相专权。外朝宰执大臣不愿看到韩侂胄的凌驾之势,韩侂胄第一次寻求出任平章军国事的努力因中枢大臣的反对而失败。韩侂胄打出“北伐”旗号,逐步放松党禁,以寻求新的支持者。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顺利出任平章军国事,伺机发动北伐。
诛杀韩侂胄之后,16岁的赵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询,并参决政事,史弥远升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傅。这样就形成了杨皇后、太子赵询、丞相史弥远联合专政的局面。不幸的是,十三年后,即嘉定十三年(1220),29岁的赵询去世,谥号景献,景献太子与庄文太子都葬在现在杭州太子湾这个地方,太子湾这个地名也是这样来的。
绍定五年( 1232)杨太后去世,绍定六年( 1233)史弥远去世,杨、史专政正式结束,宋理宗开始亲政,并改元端平。端平元年( 1234),南宋与新兴的蒙古联合攻灭金朝,但金朝灭亡之后,宋蒙战争随即开始,经历了窝阔台、蒙哥、忽必烈三个阶段。蒙哥继承蒙古汗位后,于宝祐元年( 1253)再次侵宋,结果开庆元年( 1259)御驾亲征的蒙哥在合州钓鱼城下战死。为了返回蒙古争夺汗位,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未果的忽必烈与宋朝贾似道私自达成议和意向后撤军。
度宗虽然是弱智儿,但他倒有能力生育。他与全皇后生下了嫡子赵㬎,与杨淑妃生下了庶长子赵昰,又与俞修容生下三子赵昺。咸淳十年( 1274)度宗去世,年仅 4岁的嫡子赵㬎继位,史称宋恭帝。垂帘听政的不是生母太后全氏,而是理宗皇后、这时的太皇太后谢氏。理宗皇后谢道清是宁宗朝宰相谢深甫的孙女,因为谢深甫当年“有援立杨太后功”,所以被杨太后立为理宗皇后。据说谢道清“生而黧黑,瞖一目”,但后来神奇地“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瞖”。 德祐二年( 1276)元军攻入临安时,投降元军的南宋最高统治者就是这位谢太后。后来她在元大都活到至元二十年( 1283),享年 74岁。
宫廷政治涉及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一是君主继承制度,二是皇帝制度。中国自西周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由此又延伸出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嫡长子继承制度理论上排除了兄终弟及、兄弟争嫡的必要性,但由于君主绝嗣或者骨肉相残等原因,实际政治运作并不能避免君位争夺战的爆发。
士大夫对宋朝政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期许,史家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刻意制造出宋朝皇位继承中特别和谐谦让的假象,比如说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是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等等。
真宗晚年后党与太子党的斗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源头。仁宗亲政之后,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孟皇后在后宫构建了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他们是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反变法的政治后台。总之,宫廷政治某种程度是北宋政治斗争的总根源,将政治纷争仅仅理解为士大夫政治理念的分歧可能失之简单。
由此总览三百年宋朝宫廷政治,在宋太祖、钦宗之外其实有五大派系:一、太宗、真宗、刘皇后、仁宗系,政治上追求“无为”“太平”;二、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政治上否定仁宗,追求变法“大有为”;三、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这个后宫政治派系是真宗晚年以寇准为首的太子党的延续,政治上激烈反对变法路线,开创了庆历、元祐的特殊政治传统,并在南宋通过哲宗孟皇后确立庆历、元祐政治的正统性;四、高宗、吴皇后以及受其支配的孝宗、光宗、宁宗,这个统治集团基本维系着宋金和议的局面;五、杨皇后、史弥远、理宗、度宗、贾似道,孝宗一系三代而绝嗣,理宗开创了南宋皇帝的第二个世系,但最后的权臣贾似道嫉恨之前形成的史弥远集团,这个问题又与南宋亡于蒙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