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慕容廆当大人好几年了。
慕容部不断抢夺劳力和财富,多次跟晋王朝发生冲突。因实力悬殊,慕容氏居于下风。时间一长,慕容廆感到得不偿失。深思熟虑后,他有意停止武装争斗。
慕容廆召集部落领袖商量:“先祖历来事奉中原政权,我们一再跟他们对抗有违祖制。况且双方差距太大,我们何不以和为贵,减轻苦难呢?”部众表示赞同。慕容廆遂遣使献书,愿意重新归顺晋朝。晋武帝一直关注东北的局势,对此分外高兴。
公元289年农历五月,晋朝册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按照礼制,慕容廆要去襄平拜会东夷校尉。打点好行装,慕容首领兴冲冲地南下了。
何龛这两年快忙死了。
国家强大,边境部落争相朝觐。不仅东北三大民族频频内附,就连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日本列岛的倭国,蒙古高原的裨离国、养云国和寇莫汗国皆来进贡土特产。
甚至连朝鲜半岛北部至黑龙江流域的模卢国、于离末利国、蒲都国、牟奴国、绳余国(亦作绳全国)、沙楼国也各派使者愿意归化。忙!就一个字,何龛只说一次。
这天,慕容廆抵达襄平城。他首先探访徐郁,馈赠了礼物。听从建议,慕容廆身穿汉人服饰拜会何龛。来到东夷校尉府,他恭敬地等待召见。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双方总算要见面了。
因皇帝陛下关切,何龛非常重视。慕容部屡屡冒犯朝廷,何龛心想还得震慑下顽徒。于是东夷校尉下令卫兵全副武装,杀气腾腾地要给戎狄一个下马威。
慕容廆见状笑了:彼此都是千年的狐狸精,装什么怪啊?于是他改穿鲜卑甲胄,满不在乎地入府。事后徐郁问起,慕容廆说:“主人家做事不依照规矩,宾客为什么要以礼相待呢?”
这样的态度说明,慕容氏懂得晋朝的礼节,并对主管民族事务的长官不卑不亢。换装拜见何龛,慕容廆保持着部族领袖应有的尊严。据传,何龛听了惭愧不已,愈发敬重慕容氏。
经过会面,双方冰释前嫌。应该说,慕容部放弃对抗的做法实属明智。这样不仅保存了力量,还能再次迁回塞内。
第二次入塞?是的,慕容部不愿待在草原上了。
气象学家竺可桢告诉我们:公元三世纪的农历四月普遍降霜,气温比现在还要低好几度;淮河首次有了封冻的记载,邺城的桔子已经不能结果实了。
公元280至289年气温持续下降,长期低温干扰了动植物的发育和生长。因此,放牧的慕容鲜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老狼相信,除了军事失利,恶劣的气候也是慕容部再次依附晋朝的主要原因。
公元289年的秋天,慕容廆把部族从辽东北迁回塞内。他们来到昌黎郡徒河县的青山,又一次入塞放牧了。
青山在哪里?在徒河县。徒河县在哪儿?此处的徒河县乃徒河故城,为西汉所置。
《辞海》、《盛京疆域考》和《满洲地理》皆称徒河故城就是锦县(今辽宁省锦州市)。《读史方舆纪要》讲,徒河故城距离营州(今朝阳市)一百九十里,倒也跟锦州符合。故而,老狼认同锦州即徒河故城。
徒河县得名于徒河。徒河即今天的女儿河,发源于张茂山(今葫芦岛市兴城市药王乡)。徒河顺流而下汇入唐就水(小凌河),再流到渤海。徒河两岸的大山,即为青山。
慕容鲜卑搬到徒河县的青山,因此被称为徒河人。由于河、何漫漶,有时也误作徒何人。兴许惧怕严冬,慕容部再次选择的游牧地比棘城(今锦州市义县西北)还要靠南方。
绵绵的青山百里长呀,徒河两岸是牧场。慕容部在此放牧,不知不觉过了几年。
徒河牧场并不宽阔,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抢掠是个好办法,但打草谷的地方越来越小。西北的宇文碰不得,西南的段部惹不起;扶余受晋朝保护,肃慎太远弓太硬;既已归顺,也不好意思再劫掠辽东诸郡----再说还打不赢东夷校尉呢。
看了一圈,慕容廆瞄上了东方的高句丽。
自从被毌丘俭胖揍一顿,高句丽安分了几十年。东川王死后,其子中川王继位。《三国史记》说中川王一洗前耻,大败魏将尉迟楷,杀魏兵八千人。
看到这里,老狼不禁笑了。尉迟氏原为西北地区的胡人,尔后游牧到河套加入拓跋部。依据北魏《魏书》,尉迟氏在公元五世纪初才迁居中原。那么,三国时期何来姓尉迟的魏将?
中川王不仅击败百年后的敌人,还消灭了八千人。这是报复毌丘俭俘杀八千高句丽人吗?事发当时,司马氏行将篡位;真要损失八千人,他们岂肯善罢甘休?写书如此矫伪,安能还原历史!
言归正传。如今的高句丽王乃中川王的孙子,唤作烽上王。刚刚即位,烽上王正为部族间的矛盾绞尽脑汁。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烦心的事儿,多着呢。
公元293年农历八月,烽上王突然闻报:鲜卑人打来了。自知不敌,他一溜烟地逃到了新城(今抚顺市高尔山城)。好巧不巧,新城宰(宰:太守)高奴子率五百骑兵迎接他去了。
高奴子没接到大王,却正好遇到了慕容铁骑。一言不合,二者交战;你来我往,势均力敌。慕容廆见无利可图,便主动退出了高句丽。高奴子不敢追击,返回了新城。烽上王长吁一口气,兴奋地对高奴子多加封赏。
自木延之后,慕容部再次攻入高句丽。进攻者没占到便宜,防守者也不能歼敌。这一回合,双方打成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