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课学习了风对地表的作用,于是在导入环节我设置的问题时联系了前几课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影响地表的内部因素,风是影响地表的外部因素,那么除了风,还有什么外部因素也在改变地表形态呢?”以此引出本课的课题——水的作用。又以“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地球上的水会干涸吗?”这样的问题发问,引起学生思考,得出“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这一结论。又在这个基础上,将“地表流水”这一概念抛出来,从而引出本课将要探究的两种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表流水——降雨和河流。
探究降雨对地表的形态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回想降雨的时候,地表发生了哪些现象?”总结完现象之后,提问学生,如何验证?引出来了本课的模拟降雨实验。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并提问彩砂的作用,学生都能说出是为了便于观察。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最后总结降雨对地表具有侵蚀作用,在地面汇集过后还具有搬运和堆积的作用。
探究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从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进入讨论,先请学生思考并结合书上的文字资料概括,再进行总结。问题进行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大多只能用书上的原话来说明原因,我以总结风的作用类比,请学生参照风的作用来总结河流的作用,请学生互相补充,如此一来,学生果然能自己总结出河流的侵蚀、堆积和搬运的作用。但是在分析乾坤湾成因时,讲到河流的凹岸和凸岸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在画图讲解的基础上,再用播放凹岸凸岸作用模拟实验视频的方式,更直观的呈现了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这一概念。
在总结时对比地震和火山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风对于地表的作用的,孩子们也能很快理解,水的作用也是缓慢的。
在拓展环节,我向学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成因以及来自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为人们带来的贡献,进一步巩固了水对于地表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彩砂的粘黏性太强,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于降雨的影响总结时孩子们能结合生活实际,所以很快能概括出降雨的侵蚀作用。但是在对于河流的作用进行总结时,由于实例的欠缺,孩子们还是会做出很多与水无关的猜测,还需要一定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