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降雨、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总结水对地表的影响解释典型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
重难点突破方法—分别模拟降雨与河流,分析实验现象,追问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作用
【教学反馈与发现】
1重难点基本突破
2学生在观察模拟降雨的实验现象时会联想到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也能想到植物的根有固土的作用,对此可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的成因,为探究植物对减缓侵蚀的模拟实验铺垫。
3部分学生在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中认为地面上的水干涸只是时间问题,原因是一旦不降雨,地表水就无法完成循环,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大前提。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亦会提到城市水循环系统,好奇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这里可以适当拓展,给未来举办相关科技活动埋下伏笔。
4爱牛提供的学生套材中粉色彩砂过于粘稠,遇水容易粘连,实验效果不如教师套材中的红色彩砂,后经试验,发现红色海绵树粉也可用于实验。
5学生在学习流水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风的作用,从而理解沙洲的形成原因。
6拓展部分以成都平原为主,说明成都平原成因与流水沉积有关,再顺势提到都江堰等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