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年3月22日16:07(GMT - 4),华盛顿特区
乔杜里已在办公室打了十天地铺,女儿由母亲帮忙照料。网络与手机信号恢复正常后,前妻也未曾发来邮件或短信打扰,个人生活难得地维持着平静。他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此次事件关乎国家安危,家人理解他在这场危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大敌当前,国内左翼与右翼两大阵营,也罕见地停止了持续数十年的内斗。
电视、报纸等媒体至少还需一两天时间才能真正意识到南中国海与伊朗领空所发生事件的严重性。一支舰队被摧毁,一名飞行员被俘虏。这些事件促使各个政治势力空前团结,然而,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公众的呼声日益高涨,用震耳欲聋为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早间访谈节目和晚间新闻中,民众诉求十分明确:必须采取行动。政府内部,以国家安全顾问维斯卡弗为首的一群官员,情绪激昂地附和着公众呼声,他们坚信美国军队必须向世界展示其无可置疑的霸权,“有人挑战,我们就必须应战”,这句话几乎成了白宫内各个派别的共识。
但在白宫最重要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总统有着自己的顾虑。乔杜里与总统想法一致,只是他们都未曾在政府内部,或是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表露过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有所顾忌,显然是不想让已然失控的局势进一步升级。简言之,总统及其团队正努力安抚公众情绪。
这场危机已持续十天,缓和紧张局势的策略收效甚微。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沉没的卢西塔尼亚号,或是美西战争爆发时公众高呼的“记住缅因号”口号,如今,举国上下已聚焦于新的热点。短短几天,美国人都知道了莱文号与胡恩号被击沉,琼斯号“幸存”的消息。实际上,琼斯号并未真正幸存,是一艘疾驶而来的潜艇救起了几十名海军官兵,包括舰队指挥官亨特,目前海军调查组正对其展开调查,暂时未让此事引起公众关注。
亨特并不为公众所熟知,海军少校韦奇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美济礁之战(媒体称其为单方面攻击)后,中国高级官员主动联系美国政府,国防部蒋部长坚称这是一场严重误会,并主动提出充当美国与伊朗的调停人,亲自就归还F - 35战机和释放飞行员一事与伊朗方面谈判。当中国代表团带着这一讯息抵达美国驻新德里领事馆(中国驻华盛顿领事馆在危机伊始便已关闭)时,美国政府回应称,在中国与伊朗获取F - 35敏感技术前假装归还飞机,此举极不诚实。而在营救飞行员方面,美国政府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韦奇少校失踪三天后,其名字被政府内部某人泄露给了有线新闻网。电视台一名主播探访了韦奇位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外的家,挖掘出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他家四代都是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机飞行员,客房墙上挂满了跨越百年的纪念品,从缴获的日本战旗,到染血的飞行服。韦奇少校的父亲对着镜头讲述儿子的故事,不时茫然地望向自家后院,后院一棵树最粗的枝干上,有两个生锈的铁锚眼,那是当年挂秋千时钻的。老米切尔(韦奇的父亲)谈及家族几十年来的传统,一直追溯到自己的祖父,他的祖父在二战时加入了令人自豪的黑羊中队。客房里,还有年轻英俊的韦奇少校与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合成照片,他们一代又一代,紧密连接着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征程。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短短几个小时,浏览量便达到数百万。
危机爆发第五天,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战情室召开会议。总统询问众人是否看过网上这段视频,大家纷纷表示看过。“释放韦奇”的运动,已然在社交媒体上风靡。从白宫西翼的任意一扇窗户向外望去,便能看到一夜之间,华盛顿天际线上竖起了大量黑色的战俘旗帜。总统大声质问,为何这名飞行员的困境,比南中国海丧生的几百名海军官兵更能引发公众共鸣,房间瞬间安静下来,无人能答。众人皆知,她刚刚签署了致莱文号、胡恩号、琼斯号遇难水手家属的吊唁信,“为什么?难道他比那几百名牺牲的士兵更重要?”
“他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总统女士。”乔杜里忍不住脱口而出。
他靠在后排墙上,连张椅子都没有。话一出口,一半内阁成员转过头来盯着他。他后悔自己多嘴,赶忙盯着自己的双手,仿佛只要目光移开,其他人就会以为这话不是他说的。
总统态度坚决,要求他作出解释。
“韦奇是一种象征。”起初,乔杜里还有些犹豫,渐渐地,语气愈发自信,“他的家族与我们上次战胜同等量级对手的那段历史紧密相连。国家能从中预见即将面临的挑战,看到他,便能提醒民众,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有能力应对未来的艰难险阻。这就是大家如此关注他的原因。”
众人既未表示赞同,也未提出异议。
沉默许久,总统告诉在场所有人,她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避免乔杜里所说的,与同等量级国家之间发生冲突,“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她目光扫视着会议桌旁的每一个人。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然而,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紧张气氛,表明并非每个人都认同总统的观点。
总统起身,离开战情室,助手们紧随其后。嗡嗡的讨论声再次响起,各机构负责人与他们的秘书自行分组讨论,一边离开战情室走向走廊,一边仍在热烈交谈。两名年轻助手走进战情室,检查是否遗留了敏感笔记或文件。
乔杜里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上司维斯卡弗随后找来。“桑迪……”就像孩子能从父母的语气中判断自己是否闯祸一样,乔杜里立刻察觉到,维斯卡弗因他在会议上的不当言论而生气。他连忙支支吾吾地道歉,并保证绝不再犯。十多年前,维斯卡弗的小儿子死于新冠病毒大流行,许多人认为,此事促使维斯卡弗转向鹰派立场,他还常常将对自己孩子的愧疚,投射到下属子女身上。
“桑迪。”维斯卡弗又唤了一声,这次语气柔和了许多,“回家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