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十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保持天性的质朴和后天所学都很重要,太过质朴而忽略了后天的培养,就会显得很粗野,反过来要是只注重和强调后天所培养的东西,就会显得太过中规中矩,就会像说史一样淡而无味。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文质彬彬,才能配称之为君子。”
儿子,文中所提到的君子,和其他篇章中所说的仁和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君子---仁者---德者。君子能立于世,仁是对世人有恻隐之心,而德对所有的人都有包容之心,所面对的受众是不一样的。孔子不要求人人都做有德之人,但是他力求每一个人都像君子一样的活着,这有普遍行之的可能性,他想到了。当然,这和另一个圣人的观点相背,老子说:“为无为,则天下无不治。”把他提到哲学的高度。可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能理解的呢?所以孔子见过老子之后,三天没有出门,他懂了老子,并感叹:鱼我可以用网,鸟我可以用射,猛兽我可以用陷阱。可老子像龙一样,若隐若现。我找不到可以困住他的东西。但三天过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你说的东西都很对,但老百姓无法理解,而我的仁义礼智信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够理解你的“为无为”。孔子是务实的,他深深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所以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教育人从基本开始。
文:后天陪培养的学问。
质:天生的质朴。
20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