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游记卷》书评
我们的孩子写游记,开篇都是今天我们去了哪里,然后写看到了哪些景点,最后回到了家里,感想就是今天过得真充实,收获真多啊。
小学这么写,上初中了还这么写。真正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账! 孩子们写的游记之所以乏味无趣,一方面是把游记写成了景区介绍,没有去关注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和想法;另一方面是没有读到过有趣的游记,不知道游记除了写见闻,还能写什么。
《丰子恺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游记卷》这本书,收录丰子恺先生12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游记,由一线高级教师张伟峰贴合中小学生需求,为孩子们深度解读丰子恺先生游记的语言、内涵、意境、情感、结构等细节,让孩子们轻松读、快速学,不费力地提高阅读写作游记的能力。
本书的设计还非常符合中小学生学习——先阅读,后积累,再练笔,采用读、记、写相结合的手账形式,有效帮助孩子牢记知识点,夯实游记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想要读懂游记、写好游记的家长不妨推荐孩子精读这本书,必定会受益不少。
1.有见闻,有感想
在《东京某晚的事》中,丰子恺先生写道,他在东京时的一个夏夜,与同住旅馆的几个中国人散步去神保町。路上遇见一个搬着大物件佝偻前行的老太婆。老太婆向他们同行中的某位求助,想让他们帮忙搬一搬东西。先生的同伴不想散步的愉快心情被打扰,拒绝了老太婆,却又不忍看老太婆辛苦,催促着一行人快走避之。先前的从容闲适终究还是被陌生人的唐突要求扰乱。
先生后来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味:可以在家人、亲人那里寻求的帮助,到了陌路人那里就成了唐突,老太婆是把陌路人当成家人了。但若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亲互爱,互相帮助,是多么让人憧憬的世界。
先生的这篇游记开篇写了在异国他乡的见闻,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憧憬天下人能不再有陌路之分。
碍于某些情境,感想不一定宣之于口,但它真真切切来过,若回顾一段旅程时,还记得那时所思所感,不如提笔记下来,日后再读时,情景交融,仿佛那日重现。
2.有见闻,有见解
在《桂林的山》中,先生写道,因为抗战失利,从汉口逃往桂林,略有闲暇时,他想象着桂林的山水既然称为“甲天下”,必定是极美的,遂与友人包车前往。下面就看看先生对大多数人称赞的桂林山水,有什么样独到的见解吧!
初见时先生觉得山如石笋,新鲜(奇),水似绿波,可爱。
看久了,就觉得布置在“桂林”这个大庭院里的石笋数目太多,触目皆是;倘若天空掉下一个巨人来,一定会被石笋穿胸破肚,这时桂林的山让先生“生厌”。
先生眼中,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更不能称“甲”。甲是十全十美的,是平均分领先。奇是罕有少见,不一定美;美则是具足圆满,不一定少见。如天真烂漫的小孩,不稀奇但美;三头六臂的人少见,但不美。
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先生却言“桂林山水天下奇”,真正是独树一帜,却让人心服口服。
3. 有见闻,有联想
《扬州梦》中,先生给学生讲姜白石的《扬州慢》,勾起了他的怀古情怀,于是带着学生去游扬州二十四桥。 先生到的扬州,已经是一个近代都市,就像上海、杭州,并没有特别,于是失望着去“凭吊”在诗词里鲜活了千年的二十四桥。不想所见的二十四桥,更加让人失望:桥下水快干涸了,最窄的地方不过七八尺,轻轻松松就能跨过去,哪里有半点“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样子。
回程后,先生想起了扬州经历过的繁华和磨难,遗憾怅惘入睡后,梦到“扬州”自述:“烟花三月”“十里春风”的繁华都是虚伪的幸福,是病态的繁荣,在这些虚伪和病态里,我吃尽苦头,被榨干了血汗;直到1949年,我才得以解放,恢复健康......
先生借“梦”联想对比古今之扬州,恍然大悟,现代的扬州梦与唐、清时代的扬州梦,本就天壤之别。先生的联想,是基于发生在扬州的历史事件展开,既有深度,又有思想。
4. 有见闻,有故事
《半篇莫干山游记》中,先生与友人相约去莫干山拜访故人,你一定以为接下来先生定要说一说与故人同游莫干山的见闻,其实并没有。因为先生乘坐的车子半路坏了,于是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荒郊路途众生相”的故事。
故事开始,车坏了,乘客有摸着车头叹气的 ,有踢几下车轮骂人的,有俯下身子检查的,最好笑的是想拔出手枪强迫车子上路的。
故事发展,车子久久修不好,乘客时而喧哗,时而质问,时而推搡,也有如先生样悠闲赏景聊天的。
故事高潮,修车的来了,竟然差零件,只好向附近百姓求助。
故事落幕,先生说:乘客靠司机,司机靠机器司务(修车师傅),机器司务终于靠老百姓。
一篇游记,记下的是众生百态,人生感概,读来觉得生动有趣,饱满充实。
感想、见解、联想、故事都是散落在旅途中的珠子,通过写游记可以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留下一串串回忆的珠链,岁月沉淀,日久弥新。
对孩子们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才不枉和父母、友人一同走过的风景。打开这本《丰子恺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游记卷》,在先生画作和文字的指引下,一起来创作耐人寻味、爱不释手的珠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