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毛
我曾经的班主任喜欢说“对事不对人”,于是乎,对于我们的教育就是哪怕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大毛病,遇到一个错误就大张旗鼓地找家长谈话……
结果,这样的做法造成的就是“抓一当百”。我们不禁想问,这是真正的公平吗?
对人不对事
传统意义上的“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把焦点放在事情上,不要放在人身上,好像这样就能比较客观。
但事实是,那些“对事不对人”的人常常会陷入困境。因为你一旦把焦点放在事情上,往往就会忽略人的感受,这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
在我身上,感受最大的就是“凭什么”?我平常是一个很认真听讲写作业的中等生,虽然成绩不能名列前茅,但起码处处能做到位。而遇到一件事比如同样忘写作业,我和一个从来不写作业的人的惩罚力度是一样的,是同样被叫家长、罚站。
那既然这样的话,我平常保持的“合格”作风又是何必呢?我既然犯一次错就美其名曰“对事不对人”,那我不如让我自己就成为啥也不做的人好了。
我想,所有深受其害的人都跟我是一样的想法。
事实上,我们每天处理的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做的就一定会出错,出错了应该对人,而不是先对事。我们平常做到的应该是“对人再对事”。
人性化相处
生活里,我们会遇到一类人:你帮他十次,九次成功了一次失败了,他就会到处说你这个人不行,平常那九次绝口不提。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会用你所做的事情来衡量你的价值,一旦你给他造成了一点损失,他就会觉得你一无是处,或者一文不值。在这种人的面前,你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而我们更爱接触的是那些,会让你感到舒服、有尊严和有价值的人,这样的人你才更愿意帮他办事,和他交朋友。
网上有个段子是说:跟老公说自己的开车把新车给撞到了,看他会怎么做。
不合格的老公会下意识地说“新车你就给撞坏了?”甚至还很生气。而合格的老公应该说“你没事就好,车可以修”。
事情总有对错,而人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的。每个人做事背后总有其情绪和动机,如果你的情绪和动机被关注到了,你的内心自然会感到温暖。一个能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我们愿称它为“发光体”。
一个人曾经怎样被对待,他就会用童颜的方式对待别人,所以“对事不对人”这个习惯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里了,能意识到应该“对人不对事”的还是少数,所以,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期待你可以和他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
参考《会赚钱的人想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