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年,浙江绍兴府知府南大吉向王阳明请教政事。
南大吉问:“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指出来?”王阳明反问:“你有什么过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为政的过失一一说给王阳明听。王阳明听后微微一笑:“你这些过失,我都指点过你。”
南大吉愣住了:“您说过什么吗?”王阳明接口说道:“如果没有说过,你怎么知道这些过失的?”
南大吉恍然大悟:“良知”,两人相视而笑。
过了两天,南大吉又来见王阳明,叹息道:“如果身边有个人能经常提醒我,我的过失可能会少很多。”
王阳明回答:“别人的提醒,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
南大吉又问:“行为上有了过失容易改变,心上的过失如何是好呢?”王阳明看着他说:“你现在良知已现,心上不可能有过失,但行为上的过失,还需要在实践中刻苦修行。”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皆有,只要你真心的想见它,它就在那里。良知就如同太阳和星星,当它发光时,人人都能看得见,它可以照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你的内心,还是大千世界。
致良知,要成为一个先觉者,不是觉察到别人的欺诈,而是通过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去觉察外在的一切,这是内在良知的彰显之用。所以孔子也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防备别人的欺诈,而是明白做人最重要的是不自欺。
昨天我在家休息,单位施工人员打电话,说工作上的事。由于对方叙述事情不清,我在询问的过程中,嗓门不知不觉高了八度,说话的语速也加快了,语气不自觉的带着不耐烦和盛气凌人。说到最后,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说话语气缓和下来,多了一些耐心,很快把事情说清楚了。
想想以前肯定有很多更严重的错误,而自己觉察不到,于是不断重复的犯错。现在良知发动,能及时觉知到,也是不小的进步。
刀靠石磨,人靠事磨。人生的改变,良知的显现,不是通过学习学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在做事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工作即是修行。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以前工作中,对领导、对同事会有很多牢骚。有时候做事又会追求完美,觉得别人做得不好,自己想做的更好,又感觉得很累,力不从心。
阳明心学给了我力量,让我的内心逐渐光明起来,看同事领导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工作不分大小高低,不在于能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做好该做的事,不说不该说的话。
俗话说,学富五车,不如为善去恶。致良知,永远在路上,把工作和做事,成为我磨练心性的利器,人生才能立得住。回归自己的良知,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明察秋毫,像阳明先生一样,修炼成如如不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