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考生询问面试出题的范围。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找到清晰的边界。反正有三样不会出,一是现场计算高难度数学题的题不会出;二是现场做复杂的物理化学实验的题不会出;三是现场做内外科手术的题不会出。此外就想不到还有什么是面试不敢出题的。上溯可至盘古开天,广泛覆盖宇宙星球,无论国际形式,还是邻里争斗,哪怕是夫妻吵架、孩子尿床、醉酒闹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无不在出题范围之内。好在大多数题出自课本教材、经典名著、报纸杂志、热点话题等,考专业的还要加上专业领域。好在出题方向、设问形式紧密结合岗位招聘实际,答题逻辑目标比较明确。即便这样其广泛程度也难以尽数掌握。这也是面试难度大的根本原因。
好多考生准备面试的时候,就在网上找些机构的面试题、答案,疯狂地背诵。学习的主动性值得肯定,但是方法作用不敢苟同。毕竟面试不是买彩票,你背诵的内容万一没出题怎么办?有人不服气,我多看多背,都存到脑子里,此等精神可嘉,关键是内存够不够,面试现场调出资料是否顺畅,会不会宕机卡壳。如果调取失误、库存信息不足,本来就紧张,会不会就此哑火,由此成为陪跑的人呢。实际上,这样的考生大有人在,笔试时从百万军中杀出重围,干掉了那么的对手,就是为面试的竞争对手扫清上位的障碍,甘愿做成功者的保驾护航人,为自己仅仅是积累了再次重来的经验。读到这里,这样的考生是不是该认真反思一下呢。
面试的答题不是背诵积累的。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希望能够点醒你。
我们要认清出题范围不好把握的现实,科学备考,依靠有效的方法措施,构建答题思路,并形成思维习惯,进而产生条件反射,那么,当看到问题的那一刻,潜意识就会自动组合出来独一无二的答题内容,既不陷于窠臼,又能直接针对这一问题,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这样构建起来的答题思维就不会受记忆影响,更不会被问题所局限,出题范围也就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是说,善战者取胜不靠战争,获取城池不靠硬攻,消灭敌国不靠持久战,而是靠精心设计有效措施取胜天下,如此,不必损兵折将,却可获得全胜,这就是谋攻制胜的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托主流意识形态,在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个方面,要集中统一,简单说,所有的生活琐碎的讨论发言不能偏离轨道,这就是内在思维逻辑的建立。
社会上很多事我们看不惯、有意见、发牢骚。其实,那些政府官员也一样看不惯、有意见、发牢骚。我们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嘴上设没设岗哨,有没有看守,搂得住可称为切中时弊,搂不住会变成扰乱治安。面试也一样,特别是时事评论类答题中,对人神共愤的事件看不惯、有意见、发牢骚,点到即止可以锦上添花,无动于衷反而缺乏同理心,愤懑过头又会情绪偏激。所以,要把握度,趋于主流,融入公众,维护大体,如此公务事业皆可托付。
总之,答题的思维必须脱离桎梏,不能死记硬背,答题必须迎合主流意思形态,可喜、可怒、可哀、可乐,切记适可而止,收束有度,就像那些考官一样,时刻把自己当成是体制内的人,服务人民群众的公仆,站在体制内看待眼前的问题。